2013年夏天,东海岸一座老工业城市,锈迹斑斑的码头区,弥漫着鱼腥和海风咸湿的气息。
在这里,新来的移民和本地的老居民,就像两条并行却从不交汇的河流。
那天傍晚,太阳将最后一抹余晖洒在砖墙上,给老旧的街区镀上一层黯淡的金光。
一个小小的争执,就在一间挤满了各色货物的便利店门口爆发了。
便利店老板是个五十多岁的亚裔男人,在这条街上经营了二十年,总是沉默寡言,脸上没什么表情。
跟他争吵的,是个年轻的白人小伙,穿着洗得发白的T恤,手臂上露出大片的纹身。他手里攥着一包薯片,指着收银台上的价格牌,大声嚷嚷着什么。
“你这价钱不对!昨天还是这个价,怎么今天就涨了?”白人小伙的声音带着明显的本地口音,像砂纸一样粗糙。
老板只是推了推鼻梁上的眼镜,用带着生涩口音的普通话回答:“物价涨了,进货贵了,没办法。”
争吵升级了。白人小伙把薯片摔在地上,发出刺耳的声音。他开始骂骂咧咧,话语里夹杂着对老板身份的嘲讽,以及对所有“外来者”的不满。
老板的脸色沉了下来,他走出柜台,试图把薯片捡起来。就在他弯腰的一瞬间,白人小伙突然一脚踢在了他腰上。
老板痛苦地捂住腰,跌坐在地上。白人小伙还不罢休,冲上前准备继续动手。
旁边突然冲出来一个身影,是个高大的黑人青年,他一把拽住了白人小伙的胳膊。“嘿!够了!”
三人扭打在一起,便利店门口顿时一片混乱。
巧合的是,街对面一家餐馆的监控摄像头,正好记录下了这一切。画面有些模糊,声音也听不清,但肢体冲突的过程,清清楚楚地被拍了下来。
监控录像很快流传到了网上。
最初,只是在这条街区的居民论坛里传播,大家议论纷纷。有人谴责白人小伙的暴力行为,有人则抱怨物价上涨,日子难过,借机发泄情绪。
但很快,这段视频被一家小型的网络媒体转发了。他们配上了煽动性的标题:《亚裔店主被打,种族歧视抬头?》
标题一出,事件的性质瞬间变了。原始的物价纠纷和个人冲突,被贴上了“种族歧视”的标签。
网络媒体将监控录像剪辑了一部分,只保留了白人小伙踢打亚裔老板的画面,省略了之前的争吵和黑人青年的介入。他们采访了一些“目击者”,其中有些人根本不在现场,只是听说了这件事,却夸大其词,添油加醋。
一时间,网络上铺天盖地的都是对亚裔群体遭受不公待遇的声讨,以及对本地白人社区的指责。
与此同时,另一股声音也出现了。一些本地论坛和社交媒体群组里,开始有人为白人小伙辩护,说他只是因为物价太高一时冲动,是亚裔老板先出言不逊。他们甚至开始翻出陈年旧事,指责亚裔移民抢占了本地人的工作机会,导致社区衰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