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苏晴的联系变得更加频繁。我们开始分享彼此生活中的点滴,分享工作上的趣事,分享对未来的憧憬。那种感觉很奇妙,像是一种全新的友谊,又像是某种情感在慢慢发酵。
一天,苏晴突然问我:“你还画画吗?”
“画。”我回答,“现在的工作就是画插画。”
“我是说,你还画那种……以前画的画吗?”她顿了顿,“就是很有你个人风格的那种。”
我沉默了。自从那件事发生后,我再也没有画过那种全属于我自己的画。我的风格,我的灵感,似乎都随着那段感情一起消失了。
“没有。”我诚实地回答。
“为什么不画了?”苏晴问,“你画得很好。”
“不知道。”我说,“感觉画不出来了。”
“要不,你试试?”苏晴鼓励我,“也许,画着画着,感觉就回来了。”
我犹豫了。我害怕再次面对那种空白,那种无力。
“你试试吧。”苏晴语气柔和,“就像我们一样,有些事情,试过了才知道结果。”
我决定听苏晴的话,重新开始尝试画画。我买了一套新的画具,找了一个安静的下午,坐在阳台上,对着窗外的景色发呆。
我想画点什么,脑子里却一片空白。那些曾经信手拈来的线条和色彩,现在变得如此陌生。
我感到沮丧。我以为我已经走出来了,结果发现,有些阴影依然存在。
就在我准备放弃的时候,我瞥见了阳台上的那颗土豆。它依然保持着那张“人脸”的形状,仿佛在嘲笑我的无能。
我鬼使神差地拿起了画笔,对着土豆开始描绘。我仔细观察它的纹理,它的形状,它的每一个细节。
渐渐地,我忘记了沮丧,忘记了周围的一切,全沉浸在绘画的世界里。
当我画的时候,天已经黑了。我看着画布上的土豆,它不再是一颗普通的土豆,而是一个充满生命力的存在。它的“脸”上,仿佛带着一丝狡黠的笑容。
我感到一种久违的喜悦。那种创作的冲动,那种表达的欲望,又回来了。
我把画拍了照片,发给了苏晴。
“你画了什么?”她很快回复。
“一颗土豆。”我回复。
“一颗土豆?”苏晴发来一个惊讶的表情,“能看看吗?”
我把照片发了过去。
苏晴沉默了一会儿,然后发来一条语音。
“徐青,这颗土豆……有点意思。”她的声音带着一丝笑意,“你能把你的画,发给我看看吗?你以前的画。”
我犹豫了一下,但最终还是把我的速写本拍了照片,发给了她。那些画,记录了我最美好的时光,也记录了我最痛苦的回忆。
苏晴看了我的画,给了我很多鼓励。她说我的风格很有辨识度,很有感染力。她建议我可以把我的画发到网上,也许会有人喜欢。
我被她的建议打动了。我创建了一个社交媒体账号,开始分享我的画作。一开始,并没有太多人关注。但我没有气馁,我只是想找回那种创作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