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我们都是,"我轻声说。
夜深了,我们都感到有些疲惫,但奇怪地不想结束这次谈话。最终,理智战胜了情感,我起身准备离开。
"谢谢你的晚餐,"我站在那个墙洞前说道,"还有谈话。"
"随时欢迎,"她微笑着回应,"毕竟,我们现在可是没有隔阂的邻居了。"
回到自己的公寓,我发现那种结束一切的冲动已经消退了许多。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奇特的平静,仿佛风暴过后的海面。
我知道,痛苦和思念仍在那里,但不知何故,它们似乎不再具有那么强的破坏力。也许是因为有了一个倾听者,也许是因为那双与林晓相似的眼睛,带来了某种慰藉。
无论如何,今晚,我决定继续活下去。至少,等那面墙修好再说。
3
接下来的几天里,我和陈雨形成了一种奇怪的共生关系。白天,我们各自在自己的公寓工作,偶尔通过那个"缺口"交换一些简短的对话或食物;晚上,我们会一起吃晚餐,有时在我这边,有时在她那边,分享一天的经历和想法。
物业的人来过两次,都表示由于材料问题,修复工作需要延期。每次听到这个消息,我和陈雨都会装出一副遗憾的表情,然后在工作人员离开后交换一个会意的微笑。
这种关系让我感到奇怪又熟悉。奇怪的是,我们才认识不到一周,却已经如此自在地共处;熟悉的是,她身上的某些特质——那种幽默感,那种看问题的角度,甚至是吃饭时的一些小动作,都让我想起林晓。
有时,当她专注于工作或阅读时的侧脸,会让我恍惚间以为时光倒流,林晓从未离开。那种错觉既美好又痛苦,如同一把双刃剑,刺入我的心脏。
第五天的晚上,我们在她的公寓里分享一瓶红酒。谈话不知怎么又回到了过去的痛苦上。
"你有没有想过,"她轻声问道,杯中的红酒在灯光下闪烁,"如果可以重来一次,你会做出不同的选择吗?"
"每一天,"我毫不犹豫地回答,"如果可以回到那天,我绝不会让林晓一个人去机场。"
"但你不能确定结果会不同,"她理性地指出。
"至少我们会在一起,无论结局如何。"我重复着几天前说过的话,"这就足够了。"
她沉默了一会儿,然后问道:"你相信平行宇宙吗?"
"什么意思?"
"有种理论认为,每当我们做出选择时,都会创造出分支,形成无数平行宇宙。所以,可能存在一个宇宙,你确实送林晓去了机场;也可能有一个宇宙,那场车祸根本没有发生。"
"听起来像科幻小说,"我苦笑道,"但如果真有这样的宇宙,我宁愿生活在那里。"
"但你不是那个宇宙的你,"她指出,"那个宇宙的刘明有他自己的意识和记忆。即使你去到那里,也会是个外来者,而不是真正属于那个世界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