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古代小说 > 宇内万国纪:风诡云谲
本书标签: 古代  历史  古代     

支线

宇内万国纪:风诡云谲

秋意渐浓时,央城的信使带着封信找到艾拉。信封上盖着十二瓣麦穗纹火漆,里面是老学者的字迹:“央城的周老汉快九十了,年轻时帮商队保管过第一批新币模具,如今总念叨着想看一眼火山国的熔岩币——听说那币能在冰上留痕,他想试试能不能在自己的竹拐杖上烫个麦穗印。”

“周老汉?”货郎一拍大腿,从车斗里翻出个铁皮箱,“去年在央城故事塔见过他!老人家拄着根竹拐杖,上面刻满了各国货币的纹样,说要给曾孙当识字牌。”

他们往火山国折返时,特意在铸币坊选了枚最透亮的熔岩币,还捎上了四季城绣娘做的隔热手套——怕老人家烫着手。路过岐阜城时,正赶上矿工和农夫在争执:矿工们想建个铁匠铺,农夫们却要盖粮仓,吵到最后,竟有人提议:“不如听艾拉姑娘的,她走过的城多,知道该先建啥。”

艾拉站在争执的人群里,忽然看见孩子们正用矿渣在地上画戏台,嘴里哼着不成调的歌谣。“我倒觉得,”她指着孩子们的画,“可以建个能唱戏的地方。矿工们能听戏解乏,农夫们能看戏学新耕作法子,冬天农闲时,还能聚在一起编新故事——这不比各争各的强?”

“剧场?”铸币坊的老匠人眼睛一亮,“我年轻时在西部联盟看过!台上能演国王的事,也能演平民的事,大家看完都忘了吵架。”

说干就干。矿工们凿来最平整的火山岩当台阶,农夫们运来稻秆编座椅,连孩子们都捡来各色新币,要嵌在剧场的门框上。艾拉和弟弟则赶去央城送完货,就带着周老汉的竹拐杖回来——老人家听说要建剧场,非要把拐杖捐出来当“镇场木”,说上面的货币纹样能保佑戏里的故事都成真。

从央城回来时,周老汉托他们捎了个木匣子,里面是十二卷戏本,都是他凭记忆抄的:有渔民与贵族换粮的故事,有铸币匠在地牢刻模子的往事,还有艾拉第一次用麦种换面包的经历。“这些戏得有人演,”老人在信里写,“让后人知道,好日子不是天上掉的,是一点点换出来、种出来的。”

岐阜城的剧场落成那天,刚好是雪后初晴。门框上的新币在阳光下闪成一片星河,周老汉的竹拐杖被立在台中央,杖上的货币纹样在烛火里仿佛活了过来。第一个登台的是个矿工,他唱的是自己如何用新币换稻种,唱到“矿灯照见稻花香”时,台下的农夫们都红了眼眶。

戏散后,铸币匠的徒弟捧着枚新铸的“剧场币”来找艾拉。币面刻着正在看戏的矿工和农夫,背面是株稻麦共生的庄稼——左边结着稻穗,右边饱满着麦粒,根须缠在一起,分不清谁是谁的。“这币要发给每个登台演戏的人,”他眼里闪着光,“以后不管去哪个城,掏出这币,就知道是懂故事的自家人。”

离开岐阜城时,孩子们追着马车跑,手里举着用矿渣刻的小剧场模型。艾拉忽然想起周老汉的话:“货币是桥,故事是船,桥能让人走到一起,船能载着人心走远。”此刻看着剧场里亮着的灯火,听着远处传来的唱词,她忽然明白,那些建剧场、送拐杖的小事,其实和铸新币、播麦种一样重要——都在给这个世界搭着看不见的桥,造着载梦的船。

马车往城邦赶时,货郎忽然提议:“要不绕道去趟四季城?让绣娘们把剧场的故事绣成新帕子,再捎给央城的周老汉——他肯定想知道,自己的拐杖在台上多风光。”

艾拉笑着点头,车窗外,岐阜城的灯火正渐渐远去,却在心里留下片温暖的光。她知道,不管是给老人送枚熔岩币,还是为百姓建座剧场,都是在续写同一个故事:关于人如何用善意当货币,用理解作桥梁,把原本散落的世界,一点点缝成了彼此牵挂的模样。

而这条路,还长着呢。

未完待续,敬请期待。

上一章 四季央西土 宇内万国纪:风诡云谲最新章节 下一章 火石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