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幻想小说 > 故乡的怀念
本书标签: 幻想 

第二章:我与阿良的回忆

故乡的怀念

夏日的晚风蝉鸣声此起彼伏,带着盛夏特有的热度,在槐树茂密的枝叶间穿梭。我和阿良坐在老槐树下,看着夕阳把天空染成一片绚丽的橘红色。这是我们最喜欢的时光,每到这个季节,村里的大人们都在田里忙着收麦子,而我们总能趁着这段无人看管的空档,在这棵百年老槐树下消磨整个黄昏。我记得那时的阿良,总是穿着他那件洗得发白的蓝布衫,袖口已经磨得起了毛边。他说这是他父亲年轻时穿过的衣服,虽然破旧,但穿在身上特别舒服。我们的裤腿上常常沾着泥巴,那是白天在小溪边摸鱼时留下的印记。阿良总说我裤子上的泥点像星星一样零散地缀在布料上,我则打趣说他的像是不小心打翻了墨水瓶。空气中弥漫着麦香和槐花的甜味,偶尔一阵风吹过,白色的槐花便会纷纷扬扬地飘落。阿良总是第一个伸出手去接,看着那些细小的花瓣落在掌心,他说这是老天爷给我们的礼物。我就坐在一旁笑他傻,不过每次都会帮他一起收集那些飘落的花朵。有时我们会把这些花瓣攒起来,等到母亲蒸馒头的时候偷偷放进去,这样蒸出来的馒头就会带着一股独特的香气。"听说你明年要去城里读书了?"阿良突然问,声音里透着一丝说不出的情绪。我点点头,看着远处渐渐暗下来的天色,心里忽然涌上一阵说不清的惆怅。我知道,这座城市终将改变我们之间的距离,就像此刻渐渐隐入夜色的夕阳一样,终究会消失不见。老槐树见证着我们的故事,从孩童时期到现在,它一直站在那里,默默地注视着两个少年的成长。树干上刻着我们用小刀歪歪扭扭刻下的身高线,最早的一条还不到我的腰间,而现在,我们已经快要够到最粗壮的那根树枝了。这些痕迹记录着岁月的流逝,也记录着我们之间最纯真的情谊。童年的约定记忆拉回到那个炎热的夏天,我们第一次相遇的情景依然清晰如昨。那天我独自跑到村口的小溪边玩耍,因为贪凉脱了鞋袜踩在溪水里,却不小心滑倒在浅滩上。正当我狼狈地想要爬起来时,一个清脆的声音从岸上传来:"要不要帮忙啊?"抬头就看见阿良站在那儿,手里拿着一根长长的竹竿。那时的阿良比我矮半个头,皮肤晒得黝黑,脸上挂着调皮的笑容。他用竹竿把我拉上岸,却在我刚站稳时故意一松手,害我又摔了个狗啃泥。我气得追着他满村子跑,最后两个人累得瘫倒在麦垛上。就这样,我们莫名其妙地成为了好朋友。从那天起,我们就形影不离。记得有一次,村里的王婶家来了个耍猴的艺人,我们馋得不行却没零花钱买糖葫芦。阿良灵机一动,偷偷溜进后院摘了几颗青涩的柿子,用盐水泡了泡就当零食吃。结果第二天肚子疼得直打滚,被大人发现后挨了一顿好打。但即便如此,我们还是经常趁没人注意时偷摘柿子,因为那个味道确实让人欲罢不能。我们的友情中总有数不清的恶作剧。最得意的一次是趁着月黑风高,把村里所有晒在外面的鞋子都搬到一棵大树底下堆成了小山。第二天早上,看着大人们穿着其他人的鞋子出门找鞋的样子,我们在柴房里捂着嘴笑得前仰后合。直到阿良的父亲发现了我们的"杰作",这场闹剧才告一段落。"要不咱俩结拜吧?"某天傍晚,阿良突然提议。我们在老槐树下跪地对天发誓:有福同享,有难同当。从那以后,我们真的什么事都一起做:一起去偷邻居家的南瓜,一起下河摸鱼,一起编草帽,甚至一起逃学去看戏班子表演。有时候我们玩得太疯,被大人们抓到后各自挨打,但哭完之后还是会继续黏在一起。村里有人笑话说,阿良是我的影子,我也同样是他的影子。的确,不管是在田埂上追逐嬉戏,还是在雨天躲进废弃的谷仓,我们都习惯了彼此的存在。那些年少轻狂的日子,仿佛永远不会结束。故乡的晨曦每当村庄的第一缕阳光穿过窗棂,阿良便会准时出现在我家门前,手里总是揣着不同的惊喜——有时是一串晶莹剔透的野葡萄,有时是一只不知从哪儿捉来的金龟子。我们最常去的地方是村东头的向日葵地,那一片金色的海洋随风摇曳,总能让我们流连忘返。阿良最喜欢站在田埂上,一边掰着向日葵籽一边给我讲些从说书人那儿听来的故事,有隋唐演义里的英雄豪杰,也有狐仙报恩的诡异传说。赶集日是最令我们期待的。每到这一天,阿良总会想办法凑足几个铜板,拉着我去集市上看热闹。其实我们更爱的是那些免费的东西:看捏面人的师傅如何把一块普通的面团变成栩栩如生的小动物;看卖艺的在人群中翻跟头;还有那说相声的两人,总是引得我们捧腹大笑。阿良特别喜欢逗留在铁匠铺前,看他师父挥舞大锤锻造农具,火星四溅的场景总让他看得入神。雨后的田野对我们来说是最好的游乐场。泥土的清香混合着青草的气息,还有远处荷塘传来的蛙鸣,构成了一首天然的乡间交响曲。阿良总能在这片熟悉的天地里找到不同的乐趣:追逐蜻蜓、观察蚂蚁搬食、或是蹲在水坑边看蝌蚪游动。他总说我太沉闷,不懂得享受大自然的馈赠,可每当我被他说动去尝试时,又总觉得别有一番趣味。村里的生活恬静而美好,四季更替在这里有着最质朴的体现。春天的梨花开得漫山遍野,我们会在树下追逐打闹,让纷飞的花瓣沾满全身;夏日的荷塘边,我们撑着自制的竹筏,采摘莲蓬;秋天收割季节,我们就跟着大人们在稻田里捡拾遗落的稻穗;即便是寒风刺骨的冬天,我们也能在结冰的小河上找到乐趣,有时是滑冰,有时就是单纯地往结冰的河面上扔石头,看谁能把冰面砸出更大的窟窿。每个月圆之夜,我们都有个固定节目——爬到村后的山坡上看星星。阿良的母亲会给我们准备些干粮,我们就躺在草地上,看银河横贯天际,听虫鸣阵阵。阿良总喜欢指着天空说些关于星星的幻想:"你看那颗最亮的,肯定是天上的神仙在值班。"说着说着,他就开始编织起一个个神奇的故事,往往说到睡意袭来,我们就在山坡上相依而眠,任露水打湿衣襟。那些平淡的日子里,藏着我们最珍贵的记忆。清晨的炊烟,黄昏的牧歌,夜晚的蛙鸣,每一个平凡的瞬间都因彼此的陪伴而变得独特。我们用脚步丈量过村里的每一寸土地,用欢笑填满了整个童年时光。阿良常说:"这就是咱们的天下。"确实,在这个不起眼的小村庄里,我们拥有着最纯粹的快乐。离别的滋味该来的终究还是来了。那个夏天过得出奇的快,仿佛一场梦境还未品味就已到了尽头。临行前的一个星期,我特意请了几天假回家收拾行李。阿良每天都守在村口,看着我来回奔波,什么话也不说,只是默默地帮我提东西。最后一次去老槐树下,夕阳依旧那么灿烂,可我的心却沉甸甸的。阿良突然从怀里掏出一个木雕的鸟儿,说:"这是我花了半个月偷偷做的,送给你。鸟儿会飞,可它永远记得自己的窝在哪。"我接过那只简陋却充满诚意的木鸟,喉咙像是被什么堵住了似的说不出话来。分别那天清早,村里下了第一场秋雨。阿良穿着那件补了又补的蓝布衫来送我,头发还滴着水。他执意要帮我把行李背到车站,一路上说些家长里短的话,像是在故意避开那场即将来临的告别。车站里人很少,班车发动机发出的轰鸣声打破了清晨的寂静。"到了城里,别忘了给我写信。"阿良最后说,声音里夹杂着一种我不曾听过的哽咽。车启动的那一刻,我看到他的身影越来越小,最终消失在雨幕中。行驶途中,我打开行李箱,发现里面多了几颗晒干的槐花,还有那个木雕的小鸟。泪水模糊了视线,窗外的景色开始变得陌生,我知道,从此我们将生活在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成长的代价城市的繁华像一张巨大的网,将我深深罩住。高楼林立的街景取代了麦浪翻涌的田地,嘈杂的汽笛声盖过了蝉鸣,霓虹灯的光影让星空都显得苍白无力。最初的新鲜感很快被孤独取代,在这片钢筋水泥的森林里,我时常想起老槐树下的点点滴滴。学校的课程紧张得让我喘不过气,同学们谈论的话题我一无所知,他们聊着我从未听说过的明星、游戏和时尚,就像来自另一个星球的语言。每当夜深人静,我会拿出那个木雕的小鸟仔细端详,抚摸着那略显粗糙的纹路,仿佛能触摸到故乡的温度。然而现实却容不得我过多沉湎于过去。为了追赶学业,我不得不放弃午休时间去图书馆自习;为了适应新的环境,我强迫自己参与各类社团活动;为了生存,我在周末打零工赚取生活费。慢慢地,故乡的记忆开始褪色,就像那件蓝布衫上的槐花香气逐渐消散。两年后的一个夏日傍晚,我终于收到了阿良的第一封信。信纸已经被汗水浸得有些发黄,字迹歪歪扭扭,还带着些许泥土的痕迹。他在信里说村里来了个新老师,教孩子们念书写字;说老槐树今年开得特别好;说自己现在在镇上的工厂做事,虽然辛苦但还算稳定。字里行间都是熟悉的乡音,可我却恍如隔世,再也找不到当初那份纯真的共鸣。来信越来越多,可我回信的频率却越来越低。不是不想回,而是不知从何说起。当我想要分享课堂上有趣的知识时,却发现这些内容对阿良来说太遥远;当他兴奋地讲述村里的新变化时,我只能机械地附和着。我们之间仿佛隔着一道无形的屏障,那是成长带给我们的鸿沟,也是命运开的一个残酷玩笑。某一天整理东西时,我发现那个木雕小鸟被我不小心碰掉在地上,翅膀裂开了。我慌忙想要修补,却越修越糟,最后干脆把它锁进了抽屉深处。就像我与阿良的友情,曾经坚固的关系如今也出现了裂痕,而我却无力修复。重逢的序章毕业后,我辗转在城市间的写字楼里工作,案头堆积如山的文件将我的生活切割成无数个格子。每次从公司的大楼望出去,眼前是鳞次栉比的建筑轮廓,心中却总浮现出一片金色的麦田。这些年,我习惯性地在手机通讯录里搜寻阿良的名字,却又无数次放下未拨通的电话。某个周末,我在超市看到本地特产专柜摆放着干槐花,那抹熟悉的味道瞬间将我拉回童年。我鬼使神差地买了几两,回家的路上,脑海里全是与阿良在槐树下嬉戏的画面。不知何时起,我开始关注天气预报中的老家气温,留意新闻里有关那个小县城的消息,甚至养成了每季度给家里寄钱时,总要附带问一句阿良近况的习惯。直到去年春节前的一天夜里,我已经好几年没有做梦的睡眠里,突然出现了那个熟悉的老槐树。梦里的阿良还是当年的样子,穿着那件蓝布衫,站在树下朝我招手。醒来时,枕边竟是湿的。我这才惊觉,有些感情,不是时间和距离就能冲淡的。第二天清晨,我做出了一个重要的决定。翻开那本早已泛黄的地址簿,找出阿良留给我的那个手写地址。指尖轻轻划过那些歪斜的字迹,我的手微微颤抖。或许,是时候回去看看了。毕竟,那些藏在记忆深处的美好,不该就这样尘封下去。追寻的旅程踏上那趟绿皮火车时,我的心跳得厉害。窗外的景色由高楼大厦逐渐转变为低矮的民居,空气里也开始夹杂着熟悉的泥土气息。八个小时的车程里,我紧紧攥着那个装着木雕小鸟的手提包,思绪不断在现实与回忆之间跳跃。到达时已是午后,车站外的一切既陌生又熟悉。土路变成了水泥路,新建的商铺取代了以前的瓦房,但空气中飘散的槐花香依然如故。按照信封上的地址,我一路打听找到了阿良工作的工厂。那是一座不起眼的三层小楼,门口贴着"良诚手工坊"的牌子。"请问良哥在吗?"我试探着问正在搬运货物的工人。对方闻言露出几分惊异的神色:"你找阿良啊,他在里面设计呢。"循着指引,我走进一间工作间,只见一个身形略微发福的男人正专注地对着图纸描摹。听到脚步声,他抬起头的瞬间,我分明看到了那张熟悉而又略显苍老的脸。"阿良,是我,还记得吗?"我的声音有些发抖。他愣怔片刻,手中的铅笔啪嗒一声掉在地上,随即猛地站起来,连椅子都被带倒了。我们就这样对视着,仿佛要确认彼此是否真实存在。良久,他才喃喃道:"真是你啊,这么多年了。"那天下午,我们坐在厂区的小花园里,聊了许多。他说自己这些年学会了木雕手艺,还在村里办了个工艺培训班;说父母年纪大了需要照顾,所以选择留在家乡发展;说偶尔还能在村口看到我母亲,她总惦记着问我什么时候回去。我听着这些点点滴滴的叙述,感觉时间似乎从来没有将我们隔断过。临别时,阿良从工作间拿来一个精致的木雕盒子,里面整整齐齐码着几十只栩栩如生的木雕小鸟。"这些年,我一直在雕这些,想着哪天你回来,能送给你收藏。"他说得云淡风轻,但我分明看到他眼中闪烁的泪光。捧着那个沉甸甸的木盒,我忽然明白,无论我们走得多远,有些东西始终都在等待着重逢的时刻。永恒的羁绊离开家乡的那天早晨,我特意起了个大早,再次来到那棵老槐树下。阿良已经在那里等着了,手里托着一只崭新的木雕小鸟。"这次加了防水处理,"他说着递给我,"这样它就能陪你走得更远了。"我接过这件带着淡淡木香的作品,看着它细腻的纹理,仿佛看到了这些年来阿良默默坚持的手艺和思念。告别时,我没有再回头。我知道,在这棵树下,有一个会一直守护着我们共同记忆的人。那些年少时的约定,那些肆意欢笑的瞬间,那些在雨中奔跑的身影,都已经化作了生命中最珍贵的宝藏。即使未来的路还很长,即使我们仍然生活在两个不同的世界里,但这棵老槐树永远是我们友谊的见证者。乘车离去时,我打开车窗,任由清凉的晨风拂过面庞。手中紧握的木雕小鸟散发着温暖的触感,提醒着我这份跨越时空的情谊。或许,这才是真正的成长:学会在不忘本心的同时拥抱变化,在接受分别的同时珍藏相遇。我们的故事还将继续,只是换了一种更成熟的方式,永远地续写着属于我们的篇章。

上一章 第一章:故乡里的阿良 故乡的怀念最新章节 下一章 阿良与我在故乡中的玩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