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冬,华北战场笼罩在难解的严寒与日军铁蹄之下。平津相继失守,河北沦陷,战线正以惊人的速度向南推进。国土沦丧的阴影日益扩大,民族精神陷入前所未有的低谷,全国民众渴望一场胜利来证明:日军并非不可战胜,中华民族仍有重振雄风的希望。
1. 一将无谋,满盘皆输——李成瑞之败
1937年11月,河北省会石家庄沦陷。驻守数月之久的第六军团总司令李成瑞率部向南撤退,放弃了这座战略要地。消息传到南京,举国震惊。
当时华北防线的最高指挥官是李成瑞将军,他原是晋军将领,1933年淞沪抗战后,归附中央。因其在北方根基深厚,军政系统熟稔,中央便任命他为华北战区最高指挥官,期望能够凭借其地方势力与熟悉地形的优势,抵御日军南下之势。
然而李成瑞将军性格优柔寡断,对日军实力过度恐惧。虽有十万大军,却不敢与日军正面交锋,一味避战求存。日军华北方面军司令寺内寿一深知李成瑞的软弱性格,每攻打一城,便先发传单,称将对抵抗者实施惨无人道的报复,而对主动撤离的部队则"既往不咎"。
中央军委闻讯后,电令李成瑞务必死守石家庄,这座连接晋冀两省的交通枢纽对于整个华北防线至关重要。李成瑞表面上满口答应,暗地里却已安排家属南下转移,并且密令部队准备随时撤退。
11月初,日军仅以一个联队兵力便迂回至石家庄附近,李成瑞立即下达撤退命令,甚至未与日军交火便弃城而去。更为可耻的是,撤退时他命令炸毁了大量无法携带的军需物资,却忘记摧毁城内的铁路枢纽与电报设施,这直接导致日军可以利用好的基础设施加速南下。
李成瑞败退的消息传到南京,激起轩然大波。军事委员会当即下令将其革职查办,并电令所有前线将领:任何未经许可擅自撤退者,一律以军法从事。同时,中央电令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北上,接替李成瑞指挥华北战事。
李成瑞被押送至南京,经军事法庭审判后,以"临阵脱逃,贻误战机"的罪名处以极刑。这一严厉处罚向全军传递了明确信号:在民族存亡的危急关头,任何怯战、畏敌的行为都将付出惨痛代价。
李成瑞的倒台揭开了华北战场的新篇章,也为中国军队在这一战区的反击埋下伏笔。
2. 敌营之内,暗流涌动
与中国军方为扭转战局而进行的人事变动相比,日军内部也正经历着一场关乎战略的争斗,虽不为外人所知,却足以影响整个战争走向。
华北方面军司令寺内寿一是日军中最激进的扩张派,他坚信应以闪电战的方式迅速压垮中国的抵抗意志。寺内在东京军部的报告中曾狂妄地宣称:"华北之战不出三月可平定,半年之内可使整个中国屈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