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报科长报告:"日军第三师团已占领邯郸,正向安阳推进;第一军团已经控制太原外围,随时可能攻占省城;另有情报显示,敌骑兵部队正沿太行山东麓南下,意图切断我军退路。"
会议室内一片死寂。在场的每一位军官都明白,华北战场正面临全面崩溃的危险。
李宗仁沉默良久,终于开口:"传令各部,放弃平原地区,向黄河以南转移。同时,派出小股部队在敌后活动,阻断其补给线。我们必须保存实力,等待时机再战。"
一位师长忍不住问道:"长官,中央不是命令我们反攻吗?这样撤退,恐怕..."
李宗仁打断他:"我会亲自向最高统帅部解释。当前局势,若不撤退,只会全军覆没。让日本人占领一时的土地,总比让中国军队全军覆没要好!"
会议结束后,李宗仁独自站在作战地图前,面对满是红色标记(代表日军控制区)的华北地图,心情沉重。他知道,自己将面临严厉的批评,甚至可能被解除职务。但作为一名职业军人,他不能眼睁睁看着部队被毫无意义地消耗。
李宗仁拿起电话,接通军委会热线,准备向蒋介石汇报实情,请求调整战略。这将是一次艰难的对话,但他别无选择。
5. 困兽犹斗,转机初现
1938年1月,数场强烈的寒流席卷华北平原。鹅毛大雪下了整整一周,气温骤降至零下二十度,连河面都结起了厚厚的冰层。这罕见的恶劣天气,无意中为中国军队争取了宝贵的喘息时间。
日军装备虽然精良,但并未为极端寒冷天气做好充分准备。他们的汽车燃料冻结,坦克履带被冰雪卡住,就连步枪的枪机也因严寒而变得迟缓。寺内寿一不得不下令暂停大规模进攻,让部队就地休整,等待天气好转。
这段难得的平静期给了李宗仁重整旗鼓的机会。出人意料的是,当李宗仁向蒋介石报告撤退决定并请求调整战略时,蒋介石并未如预期那样震怒,而是表现出了罕见的理解。原来,随着上海、南京的相继沦陷,蒋介石已经意识到全面抗战将是一场持久战,而非速战速决。保存实力、避其锋芒、以空间换时间的战略逐渐被接受。
蒋介石甚至在电报中表示:"宗仁处置得宜,华北暂退是为了更好地反攻。"同时,他还批准了李宗仁的新战略:放弃平原开阔地带的正面对抗,转而凭借太行山脉、黄河天险发展游击战,消耗敌人锐气。
获得最高统帅的支持后,李宗仁立即调整部署。他将主力撤至黄河南岸,在制高点构筑防御工事,同时派出小股精锐部队穿插于日军占领区,袭扰其补给线和后勤基地。
让李宗仁欣喜的是,那些曾经各自为战的将领们,在共同的失败教训下,逐渐放下了成见,开始真诚配合。张自忠虽然伤势未愈,却坚持参与作战会议,提出了许多基于实战经验的宝贵建议;庞炳勋也从撤退中吸取教训,重新整编部队,加强训练;就连一度被调往徐州的孙连仲,也派代表与李宗仁保持密切联系,协调作战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