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靖广袤的国土上,多地突发洪灾。连日来的暴雨如注,使得江河水位急剧上升,堤坝不堪重负,纷纷决口。滔滔洪水如猛兽般肆虐,所到之处,村庄被淹没,田地被冲毁,百姓流离失所,哭声遍野。许多家庭瞬间失去了家园,亲人们在洪水中失散,场面惨不忍睹。
朝堂之上,官员们为救灾方案争论得面红耳赤。一方主张开仓放粮,先解决百姓的温饱问题。他们认为,百姓是国家的根本,此时若不及时救济,必将引发民怨,甚至可能导致社会动荡。另一方则认为应优先加固河堤,防止洪水进一步泛滥。他们指出,若不堵住洪水的源头,即便发放再多的粮食,也只是治标不治本,洪水过后,百姓依然无法恢复正常的生活。双方各执一词,互不相让,朝堂上一片混乱。
萧煜坐在龙椅上,听着大臣们的争吵,心烦意乱。他眉头紧锁,眼神中透露出焦虑与无奈。此次洪灾来势汹汹,涉及范围广泛,若不及时妥善处理,将会给大靖王朝带来沉重的打击,甚至可能危及江山社稷。然而,面对大臣们的分歧,他一时也难以决断。退朝后,他独自在御花园中徘徊,满心忧虑,却又一时无计可施。
苏婉得知此事后,心急如焚。她深知洪灾若不及时妥善处理,将会给无数百姓带来灭顶之灾,也会对大靖王朝的稳定造成严重影响。她在寝宫中来回踱步,苦苦思索应对之策。凭借前世的记忆,她想起了一些先进的救灾理念和方法,这些理念和方法在现代社会应对自然灾害时曾发挥过重要作用。
苏婉决定向萧煜献策。她精心准备了一份详细的救灾计划,不仅包括开仓放粮、疏通河道、搭建临时避难所等常规措施,还融入了前世所学的一些先进理念。她提出组织百姓开展生产自救,根据受灾地区的实际情况,利用当地资源发展副业。比如,在一些有山林资源的地方,鼓励百姓采集草药、种植果树;在靠近湖泊的地方,组织百姓发展渔业。这样既能帮助百姓尽快恢复经济,又能增强他们的自我救助能力。此外,她还建议建立一套完善的灾情监测系统,以便及时掌握洪水的动向,提前做好防范措施。
她将这份计划以书信的形式,通过心腹太监送到了萧煜手中。萧煜看到信后,大为震惊。他没想到苏婉一个深居后宫的女子,竟能对救灾之事有如此独到的见解和全面的规划。他立刻宣苏婉觐见。
苏婉在御书房中,面对萧煜的询问,不慌不忙地阐述着自己的计划。她条理清晰,言辞恳切,从各个方面详细分析了救灾方案的可行性和预期效果。她的声音清脆悦耳,却又透着一股坚定与自信:“陛下,此次洪灾虽来势汹汹,但只要我们合理安排,齐心协力,定能将损失降到最低。开仓放粮可解百姓燃眉之急,疏通河道能缓解洪水压力,搭建临时避难所可保百姓安全。而组织生产自救,则能让百姓在灾后尽快恢复生计,重建家园。建立灾情监测系统,更是能为我们今后应对类似灾害提供有力支持。”
萧煜听后,龙颜大悦,对苏婉的智慧和见识赞叹不已。他看着苏婉,眼中满是欣赏与信任:“婉贵人,你果然聪慧过人。此计甚妙,朕即刻下令朝中大臣按照你的计划行事,并派遣得力官员前往灾区监督实施。”
随着救灾措施的逐步推进,洪水的势头得到有效遏制。河道被疏通,洪水逐渐退去,露出了被淹没的土地。临时避难所里,百姓们得到了妥善的安置,粮食和生活用品源源不断地发放到他们手中。在官员的组织下,百姓们积极开展生产自救,受灾地区的经济逐渐恢复生机。百姓们对朝廷感恩戴德,纷纷传颂皇帝的英明决策。
萧煜对苏婉愈发另眼相看,此后时常与她探讨治国理政之道。苏婉也毫不保留地分享自己的想法和见解,她的一些独到见解让萧煜受益匪浅,对国家的治理有了新的思路。苏婉凭借自己的智慧,在后宫的地位愈发稳固,同时也赢得了朝臣们的尊重,在宫廷中的影响力日益增大。她不再仅仅是皇帝的宠妃,更成为了萧煜在治国道路上的得力助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