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清欢出生在一个书香世家,祖父是赫赫有名的历史学家,父亲是大学里的文学教授,母亲则是博物馆的资深策展人。家里永远弥漫着淡淡的墨香和书卷气,规矩渗透到生活的每一个细节。吃饭时,筷子不能敲碗;走路时,步履要轻缓;说话时,音量要得体。作为家中的长女,她被寄予厚望,父母规划好了她的未来:读名校,出国深造,然后回国进入研究院或高校,成为一个受人尊敬的学者,再找一个门当户对的才俊结婚。
顾清欢却对父母铺设好的道路兴致缺缺。她不喜欢象牙塔里的清冷和疏离,她渴望更真实、更接地气的生活。大学毕业那年,她做了一个让所有人都瞠目结舌的决定:放弃了保送研究生的机会,应聘到了一家社区服务中心,负责为社区里的残障人士提供服务。
父母极力反对。在他们看来,这简直是自降身份,抛弃了家族的荣光。母亲甚至哭了,说她辜负了多年的培养。父亲则眉头紧锁,劝她不要一时冲动,要为自己的未来负责。
顾清欢顶住了压力。她觉得,真正的价值不在于拥有多少光环,而在于能为这个世界带来什么改变。社区服务中心的工作虽然辛苦,但让她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充实。她接触到了形形色色的残障人士,他们的困境、他们的坚韧,都深深触动了她。
她开始注意到一个名叫小杰的男孩。小杰患有自闭症,不爱说话,眼神总是躲闪。他的父母是外来务工人员,文化程度不高,对自闭症缺乏了解,也无暇给予他足够的关爱。小杰经常一个人蹲在角落里,自顾自地玩手指,对周围的一切都漠不关心。
顾清欢的心像被什么东西揪住了一样。她开始主动接近小杰,给他讲故事,教他画画,陪他玩游戏。一开始,小杰对她的靠近非常排斥,甚至会尖叫着推开她。顾清欢没有放弃,她一遍又一遍地尝试,用自己的耐心和温柔去融化他内心的坚冰。
慢慢地,小杰对她不再那么抗拒了。他开始愿意牵她的手,愿意坐在她身边听故事。虽然他依然不怎么说话,但眼神里多了一丝光亮。顾清欢知道,这是一场漫长的拉锯战,但她愿意为此付出一切努力。
在社区服务中心工作的日子里,顾清欢看到了很多像小杰一样的孩子,他们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被社会边缘化,得不到应有的关爱和教育。她开始思考,能否为这些孩子创建一个更好的环境,一个能够接纳他们、帮助他们融入社会的地方。
这个想法在她心中逐渐生根发芽。她想建立一个融合教育机构,让残障儿童和普通儿童一起学习、一起成长,打破社会对残障人士的偏见。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她没有资金,没有人脉,甚至连父母都不支持她。她向父母描绘她的设想,希望能得到他们的帮助。父亲听,只是淡淡地说:“清欢,你太天真了。这样的事情,不是一个人就能做到的。”母亲则劝她还是趁早找个好人家嫁了,过安稳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