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轻笑了一声,没有再说什么。
第一次见面,房东先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慵懒、直接、带着一点点捉摸不透的神秘感,还有那个让我心跳加速的,若有似无的笑容。我不知道,这个房子,这个男人,将会给我的生活带来怎样的变化。
搬家的过程非常顺利,我的全部家当只有一个大行李箱和几个纸箱。房东先生,哦不,我该称呼他为我的房东,姓秦,叫秦远。他全程没露面,只是在我搬进来的前一晚发了条微信:“钥匙在中介那里拿。有事找我微信,别打电话。”
进门后,我环顾四周。秦远的家果然很“自由职业”——客厅里堆着一些速溶咖啡盒和零食袋,书桌上散落着草稿和笔记本,阳台上晾着几件男士衣物,还有一把吉他靠在墙角。整个房子都弥漫着一种随性自在的气息。
我的房间很小,但足够我一个人住。简单整理了一下行李,我坐在地板上,看着空荡荡的房间,心里涌起一股莫名的安心感。至少,我在这个城市有了个容身之所,一个属于我的角落。
接下来的日子,我和秦远的生活节奏全不同。我是朝九晚六的社畜,他是日夜颠倒的自由职业者。我们很少碰面,大多数时候,我在清晨出门时,他还在睡觉;我晚上回家时,他可能刚开始工作。
但这种“不碰面”不代表没有交集。
比如,我会在厨房水池里发现他没来得及洗的咖啡杯,旁边总会有一块小便利贴,上面歪歪扭扭写着:“抱歉,等下就洗。”
比如,我会听到他在客厅里低沉地打电话,内容听起来像是在跟甲方沟通:“……创意不是问题,关键在于预算能不能到位……对,这个方案更适合年轻人,更有爆点……”听着听着,我会忍不住想,他到底在策划什么?影视剧?活动?还是什么高大上的项目?
再比如,有天晚上我加班回家,发现客厅灯亮着。秦远蜷缩在沙发里,怀里抱着那把吉他,但没有弹,只是盯着天花板发呆。听到我开门的声音,他只是淡淡地瞥了我一眼,又继续发呆。那个瞬间,我突然觉得他有点孤独。
我们的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交流”发生在搬进来一周后。那天我下班回家,发现客厅里一片狼藉。各种零食包装袋、咖啡杯、草稿纸散落得到处都是,沙发上甚至堆着几件没叠的衣服。
我皱了皱眉,虽然知道合租需要互相理解,但这实在有点夸张了。我深吸一口气,决定给他发微信。
我:“秦远,方便打扰一下吗?”
过了几分钟,他回复:“嗯,说。”
我:“那个,客厅,有点乱……我们是不是需要一起收拾一下?”
又过了几分钟,他回复:“啊,抱歉。最近赶稿子太忙了。等我忙这两天就收拾。”
我看着这条回复,心里有点堵。虽然他道歉了,但“等两天”听起来并不太有诚意。我犹豫了一下,又发了一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