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逸尘盯着手机屏幕,指尖在那条信息上来回滑动。王鸿儒的人想谈“合作”,这个措辞让他心头泛起一丝警觉。对方显然不会无缘无故主动示好,尤其是在他们刚刚通过新媒体平台成功扩大古城文化影响力之后。
他没有立刻回复,而是将手机放下,转而打开电脑,调出最新的产业分析报告。上个月的直播和短视频内容带来的流量转化已经初见成效,但随之而来的问题也愈发明显——古城文化的传播虽然广了,可产业链条依旧松散,缺乏系统性的整合与提升。如果要让这股热潮持续下去,并真正形成一个有竞争力的文化品牌,就必须从结构上进行优化。
第二天一早,会议室里再次坐满了人。赵阳、苏婉仪、项目负责人林娜以及几位核心成员都到场了。李逸尘站在投影幕布前,简明扼要地讲出了自己的想法:“我们要调整产业结构,集中资源发展特色产业,才能把古城文化做成可持续的品牌。”
赵阳皱眉:“你是说像文旅融合、文创产品这些方向?”
“不只是。”李逸尘点头,“我们要做的不是简单的文旅开发,而是建立完整的文化产业生态。比如古建筑修复培训、传统工艺传承课程、沉浸式体验馆、甚至结合AR/VR技术打造数字博物馆。这些都需要资源整合和结构调整。”
苏婉仪翻着手中的数据资料,若有所思:“但我们目前的团队和资金规模,恐怕难以支撑这么大的动作。”
“所以我准备分三步走。”李逸尘沉声道,“第一步是内部结构调整,优化现有资源配置;第二步是引入外部资源,包括政府扶持资金和专业人才;第三步则是推动国际合作,借助国际平台进一步拓展市场。”
会议持续了两个小时,期间争论不断。有人担心搬迁商户会引发抵触情绪,有人质疑特色项目是否具备市场吸引力。李逸尘一一回应,并拿出之前的成功案例做参考。最终,大家达成了初步共识:先从现有的展览区入手,逐步推进布局调整。
接下来的一周,李逸尘亲自带队走访了几家长期合作的商户。这些商家大多经营古玩、手工艺品或地方特产,对古城文化有一定了解。但他们普遍担心搬迁会影响客流,进而影响收入。
“我们理解你们的顾虑。”李逸尘坐在一家茶馆的木椅上,语气诚恳,“所以我们会提供过渡期的支持,包括租金减免、宣传补贴,还会帮你们重新设计店面风格,增强游客体验感。”
店主老周听完后沉默片刻,叹了口气:“说实话,我们也想变,就是怕变了反而更糟。”
“我保证,这次调整不是为了方便管理,而是为了让大家都更好。”李逸尘认真地说,“我们会根据你们的业态重新规划区域,把类似的产品集中展示,这样更容易吸引目标客户。”
老周点了点头,算是答应配合。其他几家商户在看到同行的态度后,也陆续表示愿意尝试。
与此同时,团队也开始筛选适合发展的特色产业项目。他们联系了几所高校的文化研究机构,希望能引进一些专业的研究人才。还向地方政府递交了扶持申请,争取政策上的支持。
几天后,第一批专家团队抵达古城。其中包括一位专门研究传统工艺的教授,以及几名年轻的设计系学生。他们的任务是协助团队梳理古城文化的核心元素,并将其转化为可落地的文创产品。
“我们不能只是复刻过去的东西。”那位教授一边翻看资料一边说道,“得让它融入现代人的生活方式,才会有生命力。”
李逸尘深以为然。当天晚上,他召集设计组开会,提出了一系列设想:以古城建筑为灵感的家居用品、以诗词为主题的文具套装、以节俗文化为核心的亲子互动课程……
“这些产品不仅要好看,还要实用。”他说,“我们要让古城文化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而不是只能在展馆里看到的展品。”
一个月后,首批试点产品上线。在展览馆的文创商店里,一款以清音阁为原型的木质拼装模型迅速售罄。另一款以《登古城》诗为灵感的手账本也在社交平台上引发热议。
“没想到传统文化还能这么玩。”有用户留言道。
随着产品的推出,古城文化产业的整体效益开始显现。参观人数增长,相关衍生品销售额稳步上升,连带周边餐饮、住宿等行业的收入都有所提高。
但李逸尘知道,这只是个开始。
某天下午,他在办公室整理文件时,收到了一封来自国外文化基金会的邮件。对方表达了对古城文化项目的兴趣,并希望能在明年举办一次联合展览。
“看来我们的影响力真的走出去了。”苏婉仪看完邮件后笑着说。
“是该考虑深化国际合作的时候了。”李逸尘目光坚定,“不过在此之前,我们得先把内部结构理顺。”
就在这时,赵阳推门进来,手里拿着一份报告:“有个新问题,部分商户反馈调整后的区域导览标识不够清晰,导致游客分流不均。”
李逸尘接过报告翻看几页,随即起身拿起笔记本:“走吧,去现场看看。”
他快步走出办公室,阳光洒在走廊尽头,映出一道长长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