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逸尘站在办公室窗前,望着远处古城墙下那片逐渐热闹起来的街市。阳光洒在青石板上,映出斑驳光影,游客三五成群地穿梭其中,古色古香的店铺招牌随风轻晃,仿佛一切都恢复了往日的宁静与秩序。
可他知道,这份表面的和谐背后,隐藏着更深层的问题。
手机震动了一下,是赵阳发来的信息:“市场监管局那边已经同意我们提出的初步方案,但要求我们提供具体的执行细则。”
李逸尘没有立刻回复,而是转身走向会议室。桌上摊开的文件正是他昨晚熬夜整理的《古城文化市场长效监管机制草案》。赵阳、苏婉仪和刘长老都已到场,气氛凝重而专注。
“现在的情况是,”李逸尘翻开第一页,“我们的定制服务已经初见成效,但市场上出现了不少打着传统文化旗号的仿制品,甚至有些商家直接盗用我们开发的文化元素。”
“这不只是侵权问题。”苏婉仪翻看资料,“这些低质量的产品不仅损害了消费者的体验,也严重削弱了古城文化的公信力。”
“我们必须建立一套系统性的监管机制。”李逸尘语气坚定,“不能让古城文化变成某些人牟利的工具。”
会议持续到中午,最终确定了三项核心措施:设立专门的市场监管小组,定期巡查重点区域;与公安、工商部门联合执法,严查侵权行为;同时推出“古城文化认证”标识,引导消费者识别正规产品。
然而,计划刚一公布,就遭到了部分商家的抵制。
“你们这是变相垄断!”一位经营茶馆的老板在座谈会上拍案而起,“我们祖辈都在这里做生意,凭什么要听你们定规矩?”
面对质疑,李逸尘没有争辩,而是耐心解释:“我们不是要限制大家的经营自由,而是希望整个古城的文化氛围能够统一、规范。只有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真正愿意了解和尊重古城文化的游客。”
座谈会不欢而散,但李逸尘知道,这只是开始。
几天后,第一轮巡查正式展开。由市场监管小组带队,联合执法人员进入古城主街,对沿街商铺进行突击检查。大多数商家配合良好,但也有一些人拒不合作,甚至煽动路人围观阻拦。
“你们这是侵犯人权!”一家手工艺品店的老板挡在门口,大声叫嚷,“我卖什么关你们什么事?”
赵阳上前一步,出示了相关文件:“根据最新出台的《古城文化保护条例》,所有涉及传统纹样、建筑样式等文化元素的商品,必须经过审核并获得授权使用许可。”
“那你们先给我一个说法,凭什么你们能决定谁可以卖?”店主情绪激动。
现场气氛一度紧张,直到公安人员介入,才将事态控制住。店主被带离现场,商品封存待查。
这一事件迅速在网络上传播开来,舆论两极分化。一部分人支持李逸尘的做法,认为古城文化需要规范化管理;另一部分人则指责他们“管得太多”,担心影响商业自由。
与此同时,苏婉仪在后台监控中发现,有几家线上平台正在悄悄售卖未经授权的古城文创产品,甚至包括一些已经被注册为海外版权的唐代纹样设计。
她第一时间将情况反馈给李逸尘。“如果再不加强网络监管,古城文化会进一步流失。”
李逸尘沉思片刻,点头道:“我们得把监管范围扩大到线上,尤其是电商平台。”
于是,第二阶段行动启动——联合网信办、知识产权局等部门,对涉及古城文化元素的线上内容进行全面排查。一旦发现侵权行为,立即下架处理,并追责平台责任。
这项举措再次引发争议。一些中小商家抱怨流程繁琐,审批周期长,导致产品上线滞后。李逸尘意识到,单靠强制手段无法彻底解决问题,必须从源头入手,提升整体行业的合规意识。
于是,他组织了一场面向古城文化从业者的培训会,邀请法律专家、非遗传承人、品牌运营者共同授课,讲解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合法合规地使用文化元素。
“我们要做的,不是打压,而是引导。”李逸尘在会上说道,“只有当每一个从业者都明白,保护古城文化就是保护自己的未来,这个市场才能真正健康地发展下去。”
培训会结束后,几位原本态度强硬的商家主动找到李逸尘,表示愿意配合整改。
“其实我们也知道那些仿制品不好,”一位做刺绣生意的老板说,“只是怕自己守规矩反而吃亏。”
“只要大家都遵守规则,就没有人吃亏。”李逸尘微笑回应。
然而,就在一切看似朝着好的方向发展时,一封匿名举报信却打破了平静。
信中指出,有一家名为“古韵坊”的文创公司,长期在海外注册中国传统文化图案,并通过授权方式回流国内市场,从中牟取暴利。
李逸尘盯着信纸上的内容,眉头越皱越紧。
“这不是普通的侵权问题。”他低声说,“这是系统性地掠夺我们的文化资产。”
赵阳接过信件仔细阅读,脸色也变得凝重起来。“这家公司背景复杂,背后可能还有更大的势力。”
“那就更要查清楚。”李逸尘目光如炬,“这场文化归属的战斗,我们不能输。”
他站起身,走到窗边,看着古城街道上川流不息的人群。阳光依旧温暖,但空气中似乎多了一丝紧张的气息。
手机再次震动,是苏婉仪的信息:
“我在追踪那个唐代纹样的注册记录时,发现它最初是在一个东南亚国家申请的,然后转卖给了一家欧洲的设计公司。”
李逸尘的手指停在屏幕上,指尖微微收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