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逸尘放下手机,目光落在桌前那张活动策划方案上。窗外的古城灯火依旧温柔,而他的心却比任何时候都更清楚:他们已经走到了一个必须突破的节点。
“文化活动不能只是热闹一场。”他在心里默念,“它必须承载意义,传递价值。”
第二天一早,会议室里已坐满了人。赵阳、苏婉仪以及几位核心成员围坐在长桌旁,等待着李逸尘的指示。他将昨晚整理出的思路简要陈述了一遍:“我们需要专业团队来策划大型活动,不能再靠内部临时拼凑。这次文化节是关键,我们必须做出亮点。”
“我认识几家做文化类活动比较有经验的公司。”赵阳开口,“不过他们的报价都不低,而且不一定愿意接手这种偏传统的内容。”
“价格不是问题。”李逸尘语气坚定,“关键是能力与理念是否契合。我们要找的是真正理解古城文化的团队,而不是只会堆砌噱头的商业机构。”
会议结束后,李逸尘便开始亲自筛选团队。他翻阅了大量案例资料,联系了几位业内朋友推荐的策划公司,并逐一安排面谈。过程中确实遇到不少难题——有些团队过于商业化,只想着如何吸引眼球;有些则对古城文化缺乏了解,提出的方案显得浮于表面。
直到有一天,在一次行业交流会上,他遇见了林致远。
这位年轻策划人的作品风格沉稳又不失创新,尤其擅长将历史元素融入现代语境。两人在茶馆聊了整整一个下午,从古城的建筑结构谈到诗词歌赋,从传统文化传承谈到当下年轻人的审美取向。李逸尘发现,林致远不仅熟悉市场,更重要的是,他对古城文化有着发自内心的热爱。
“如果你能带着你的团队加入我们的项目,我可以给你充分的创作空间。”李逸尘说。
林致远没有立刻答应,而是认真地看了他一眼:“你想要的不只是热闹,而是真正的文化共鸣,对吗?”
李逸尘点头:“没错。”
那一刻,他知道,自己终于找到了合适的人选。
接下来的日子里,林致远带着他的团队深入古城考察。他们走访老匠人,查阅地方志,甚至跟着苏婉仪一起研究古籍中的节庆习俗。李逸尘全程陪同讲解,确保策划团队对古城文化的理解不偏离本质。
“你们想做的不只是演出?”林致远在一次讨论中问。
“我们希望打造一种沉浸式的体验。”李逸尘回答,“让游客不只是看,而是参与其中,感受古城的生命力。”
双方围绕这一目标展开了多次头脑风暴。最终确定了一场以“古城夜宴”为主题的实景演出,结合灯光、音效、互动环节,重现千年前的节庆场景。同时,还在古城主街设置多个体验点,包括传统手作工坊、诗词吟诵角、古风市集等,形成一条完整的文化动线。
然而,筹备过程并非一帆风顺。
天气预报显示活动当天可能有降雨,场地布置成了大问题。林致远连夜调整方案,决定在主要区域搭建可拆卸的遮雨棚,并将部分节目移至室内剧场。与此同时,一位饰演主角的演员突然因病缺席,替补演员虽然经验丰富,但对角色的理解尚浅。
“时间太紧了。”赵阳有些担忧,“如果排练不到位,会影响整体效果。”
“那就加练。”李逸尘说,“我们可以请刘长老帮忙指导台词,苏婉仪负责服饰细节,每一个环节都不能马虎。”
活动当天,天公作美,细雨未落。古城街道早早便挤满了游客,他们穿着汉服、提着灯笼,仿佛穿越回了那个繁华的时代。随着夜幕降临,灯光点亮了整条古街,演出正式开始。
“各位贵宾,请随我入席。”身着唐装的侍者引客入座,桌上摆着复原的唐代菜肴,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香料气息。
舞台上,演员们演绎着一段关于古城守护者的传奇故事。观众不仅可以欣赏表演,还能通过互动选择剧情走向,成为故事的一部分。而在街边的小摊前,孩子们亲手制作着传统的剪纸和团扇,笑声不断。
“这不只是演出。”一位外地游客感叹,“这是一种生活方式的再现。”
社交媒体上,话题#古城夜宴#迅速登上热搜,许多博主自发拍摄短视频,分享自己的沉浸式体验。古城文化协会的公众号后台也涌入大量留言,有人询问下一次活动的时间,有人表达想参与志愿者的意愿,还有海外网友留言表示希望能引进类似的模式。
李逸尘站在人群之外,静静地看着这一切。他知道,这只是个开始。
“我们还需要更多专业人才。”他对林致远说,“不只是策划,还有执行、运营、传播……古城文化的发展需要系统化的支撑。”
林致远点头:“我们可以建立一个培训体系,培养属于古城自己的文化活动团队。”
“好。”李逸尘毫不犹豫,“这件事,就交给你了。”
夜色渐深,人群仍未散去。远处传来悠扬的笛声,那是街头艺人在演奏一首古曲。李逸尘转身走进办公室,准备着手下一个阶段的工作。
电脑屏幕上还开着一封邮件,是某国际文化交流组织发来的邀请函,希望他们能将古城文化带到海外进行巡展。
他轻轻一笑,手指敲击键盘,开始撰写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