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天,我选择了几个被低估的环保概念股,利用未来一段时间的政策利好信息,成功获得了第一笔收益。我在网吧里待了三天三夜,一边操作股市,一边通过网络了解这个时代的社会结构、政策法规、以及最重要的——环境现状和相关研究机构。
这个时代的环保意识虽然有所提升,但仍然受到经济发展和各种既得利益的制约。官方发布的环境数据往往经过粉饰,真实情况远比报告中描述的严峻。灰霭,在这个时间点,已经被一些敏感的研究者注意到,但官方将其定义为一种“特殊的季节性气象现象”,并未引起足够重视。
三天后,我通过股市操作,已经将启动资金翻了十倍。我用这笔钱租了一间简陋的公寓,购买了必要的日用品,并用一部分资金进一步善了我的伪造身份——一个在互联网行业工作的自由职业者。这个身份方便我长时间接触网络,进行数据搜集和分析,同时避免了固定的工作场所可能带来的潜在风险。
我在网络上搜索着关于灰霭的信息,发现大部分讨论都集中在民间论坛和一些小型的独立研究机构。官方对此讳莫如深。我决定采取第一步试探:通过匿名邮件向几位在这个领域有影响力的独立研究员发送一份经过模糊处理的灰霭预测模型。
邮件中,我没有提及任何未来信息,只是声称通过一种“全新的大数据分析方法”得出了这些结论,并附上了一些看似专业的图表和数据。我希望能引起他们的注意,并推动他们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从而间接影响官方的态度。
然而,我的邮件石沉大海。几天后,我在网络上看到了其中一位研究员的公开声明,他表示收到了一些“来历不明”的邮件,其中数据“缺乏严谨性”,并提醒同行警惕可能的“恶作剧或误导”。
我的第一次尝试,失败了。这让我感到一丝挫败。这不仅仅是我的失败,更是前任们所面临困境的缩影——信息传递的困难,官方的迟钝和不信任。
我没有放弃。我开始调整策略。既然直接提供预测模型无效,我决定从更基础的数据入手。我利用光脑的计算能力,对公开的气象数据、工业排放数据、城市交通数据等进行了深度挖掘和分析,从中提取出与灰霭生成和扩散相关的隐藏特征。
我将这些经过处理的“原始”数据,以匿名的方式,发布在一个鲜有人关注的学术论坛上,并附上了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其他研究者去思考数据背后的含义。
这次,我没有直接给出结论,而是提供线索。我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能够吸引那些真正对灰霭问题感兴趣的研究者,让他们自己发现问题的严重性。
我的策略奏效了。几天后,我注意到论坛上有几位研究者开始讨论我发布的数据,他们对数据中呈现出的异常趋势感到困惑,并试图找出解释。我匿名参与讨论, 偶尔 “意外” 透露一些关键的分析思路,引导他们走向正确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