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份声明在一定程度上平息了一些风波,但更多的人则表示要看节目实际表现。
陈肆没有过多理会外界的声音,一头扎进了准备工作中。她每天泡在资料室里,查阅各种戏曲流派的资料,请教专业老师,学习传统表演技法。她的日程表被排得满满当当,除了公司安排的训练,就是节目组的线上会议和准备。
“小圆,你这样不行,连轴转身体吃不消的。”马嘉祺敲开她房间的门,看到她面前摊开的厚厚一摞书和电脑上密密麻麻的笔记,心疼得皱起了眉。
“哥,时间不多了,我得尽快把基础打扎实。”陈肆揉了揉发胀的眉心,声音有些疲惫。
“再急也要休息啊。喏,给你倒了热牛奶,喝点暖暖身子。”马嘉祺把牛奶杯递到她手里,又顺手捏了捏她的脸,“看这小脸,瘦了一圈。别给自己太大压力,你已经很棒了。”
陈肆乖乖接过牛奶,喝了一口,暖意顺着喉咙滑下,心里的弦也稍稍松了些。
节目很快开始了录制。第一期是嘉宾见面和初步分组。陈肆作为最年轻的中方代表,一亮相就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
开场环节,各国艺术家轮番展示自己的领域。有来自百老汇的音乐剧演员,有古典芭蕾舞者,有非洲鼓大师,还有一位来自德国的先锋派作曲家,以及一位对日本能剧颇有研究的荷兰舞者。
轮到陈肆时,她没有选择唱歌跳舞,而是带来了一段简短但极具感染力的昆曲《牡丹亭》片段,她只唱了几句,配合着简单的身段,却将杜丽娘的柔美与哀怨展现得淋漓尽致。紧接着,她话锋一转,用流利的英语介绍起昆曲的历史和特点,以及她希望如何将这种古老的艺术形式与现代舞台结合的构想。
她专业的态度和对传统文化的热情赢得了在场嘉宾和工作人员的尊重。那位荷兰舞者甚至用生涩的中文对她说:“你的表演,让我感受到了很深的文化底蕴。”
然而,挑战很快就来了。在分组环节,陈肆被分到了一个实力强劲的小组,组内除了她,还有那位德国作曲家和一位来自法国的现代舞编导。他们的艺术理念截然不同,碰撞是必然的。
第一次小组讨论,那位德国作曲家就毫不客气地对陈肆的戏曲融合方案提出了质疑:“我不理解你为什么要坚持使用这种‘过时’的旋律和腔调。现代音乐需要的是打破束缚,是全新的听觉体验,而不是重复几百年前的东西。”
他的话很直接,甚至有些刺耳。陈肆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挑衅,脸上依旧保持着专业而冷静的表情。她没有生气,也没有辩驳,只是微微一笑,用同样流利的德语回应道:
施密特先生(施密特先生),艺术的创新并非全抛弃过去。我们对经典的继承和发展,正是为了让它们在新的时代焕发新生。昆曲的旋律和唱腔中蕴含着独特的情感表达和东方哲学,我认为将其巧妙地融入现代音乐,反而能创造出前所未有的声音景观。就像您先锋派音乐中对传统调式的解构一样,我只是在用另一种方式去‘解构’和‘重塑’我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