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复查,各项指标都很正常,肺部的病灶在CT上也缩小了一些。这是一个非常好的迹象。
然而,医学的复杂性,有时候就在于它总会在你以为一切顺利的时候,给你带来新的挑战。
大概半年后,一个周末的晚上,我刚下夜班,手机突然响了。是小李。
“医生!黄老师又咳血了!”他的声音里带着明显的惊慌和哭腔。
我的心咯噔一下,瞬间清醒过来。
“怎么回事?!”我急切地问道。
“就是突然…跟上次一样…咳了几声,就咳出好多血…”小李哽咽着说,“我们…我们已经往医院赶了…”
“立刻送急诊!我在家,马上赶过去!”我迅速穿上衣服,抓起车钥匙就往医院冲。路上,我的脑子里一片混乱。怎么会复发?他不是一直在按时吃药吗?是不是药物失效了?还是病情进展了?
当我赶到急诊时,黄子弘凡已经被送进了抢救室。情况比上次更糟,他脸色灰败,呼吸浅促,咯血量也比上次大。
抢救室里,同事们正在紧张地进行抢救。吸氧、建立静脉通路、止血药物…所有的操作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
我冲上前,接过病历,迅速查看。他目前的生命体征很不稳定。
“支气管镜准备了吗?”我问正在床边忙碌的呼吸科医生。
“已经通知内镜室了,正在准备。”
小李守在抢救室门口,焦躁不安地走来走去。我走到他身边,拍了拍他的肩膀。
“别太担心,”我安慰他,“上次我们找到病因了,这次知道怎么应对。我们会全力救治。”
小李抬头看着我,眼泪夺眶而出:“医生…为什么会这样…他明明那么听话,按时吃药…为什么还会犯?”
是啊,为什么?这个问题也像一块石头压在我心上。
这次的支气管镜比上次更加艰难。由于出血量大,视野不清,内镜医生操作起来非常小心。
漫长的等待后,结果出来了。出血点依然在右肺下叶的那个位置,病灶看起来比上次略微增大了一些。
“出血点找到了,但药物止血效果不佳,”内镜医生眉头紧锁,“可能还是得手术。”
胸外科医生再次会诊。他们评估了目前的情况,认为手术是控制出血、彻底清除病灶的最佳选择。但大咯血情况下手术风险很高,麻醉、术中出血等都有可能导致严重并发症。
我们和黄子弘凡、小李详细沟通了病情和手术方案。黄子弘凡虽然害怕,但他清楚地知道,如果再这样下去,后果不堪设想。
“医生,我听你们的,”他声音虚弱但坚定,“只要能好起来,什么都愿意。”
小李紧紧握着他的手,眼神里写满了担忧。
手术安排在第二天。在那之前,我们尽最大努力控制他的出血,改善他的全身状况。
那晚,我在办公室里反复查阅医学文献,希望能找到更多关于男性肺部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资料。资料非常少,大部分都是个案报道,缺乏大规模的研究数据。这让我感到一种深深的无力感。我们正在面对的,是一个医学上的“孤例”,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全依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