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28年,濠州钟离县的一间茅草屋内,朱元璋出生在赤贫农户之家。童年时,他经历蝗灾与瘟疫,父母兄长相继离世,甚至无钱下葬,只能用草席裹尸草草掩埋。为求生计,他做过牧童、乞丐,讨饭足迹遍布淮西。1352年,朱元璋投奔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因其作战勇猛、谋略过人,很快崭露头角。
鄱阳湖之战中,朱元璋以二十万兵力对抗陈友谅的六十万大军。面对陈军巨舰,他采用火攻之策,借风势烧毁敌船,扭转战局。此后,他陆续消灭张士诚、方国珍等割据势力,并派徐达、常遇春挥师北伐,于1368年正月正式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建国后,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设立三司分掌地方权力,推行休养生息政策,鼓励垦荒,兴修水利,史称“洪武之治”。但晚年他猜忌多疑,蓝玉案、胡惟庸案牵连数万人,开国功臣几乎屠戮殆尽。
朱元璋死后,皇太孙朱允炆即位,推行削藩政策引发朱棣“靖难之役”。1402年,朱棣攻破南京称帝,是为明成祖。他迁都北京,建造紫禁城,派遣郑和率领庞大船队七下西洋,最远抵达非洲东海岸与红海沿岸,宣扬国威,促进中外交流。同时编纂《永乐大典》,集古代典籍之大成,彰显文化盛景。
朱棣之后,明仁宗朱高炽与明宣宗朱瞻基相继即位,他们轻徭薄赋,整顿吏治,与民休息,开创“仁宣之治”。内阁制度在此期间逐渐完善,“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辅政,政治清明,百姓富足,边疆稳定,成为明朝统治的黄金时期。
明朝中期,土地兼并严重,皇室与勋贵广占良田,百姓流离失所。英宗时期,“土木堡之变”爆发,朱祁镇亲征瓦剌被俘,明朝精锐损失殆尽。此后,宦官势力逐渐膨胀,王振、刘瑾、魏忠贤等权宦专权,结党营私,朝政日益腐败。
嘉靖皇帝沉迷炼丹,二十余年不上朝;万历皇帝后期怠政,“万历三大征”虽巩固了边疆,但耗费大量国力。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改革,试图挽救危局,改革却在其死后遭到废止。与此同时,东北女真族崛起,努尔哈赤统一各部,建立后金政权,萨尔浒之战中以少胜多,重创明军,成为明朝的心腹大患。
1627年,崇祯皇帝朱由检即位,他铲除魏忠贤阉党,立志中兴。然而,此时的明朝已积重难返:陕北连年大旱,李自成、张献忠领导的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关外清军多次破关劫掠;朝廷内部党争不断,东林党与阉党余孽相互倾轧。
崇祯虽勤勉节俭,却生性多疑,频繁更换内阁与将领,冤杀袁崇焕,自毁长城。1644年,李自成率领大顺军攻破北京,崇祯皇帝朱由检在煤山(今景山)自缢,临终前留下“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的血书。至此,立国276年的大明王朝宣告覆灭,只留下紫禁城的宫墙,静静诉说着往昔的辉煌与沧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