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将这些零碎的念头串联起来,形成一个初步的故事框架。一个“高智商”玩家,在追查节目组内部的秘密时,不慎卷入一场危机,最终被神秘人物所杀,而我,只是那个恰好在场,并被卷入其中的“小白”。
我的朋友们,老张、丽姐、小齐,他们今晚的出现,也必须被编织进这个故事里。他们的到来,打断了我的清理,但也为我的故事提供了“证人”。
“在我试图处理现场的时候,我的朋友们突然到访。他们是来找我讨论剧本的。他们的出现让我慌乱,但也让我意识到,我不能隐瞒这件事。”
我不能说我袭击了他们,这会让我显得更加可疑。我必须把烟雾喷雾剂的事情弱化,或者全不提。我可以设定,是我在慌乱中不小心触发了某个道具,导致烟雾弥漫。
“在和他们解释的时候,我因为极度紧张和恐惧,不小心触发了房间里的烟雾道具。烟雾弥漫,我们都有些看不清。当我试图找到一个关键道具(怀表)时,他们似乎在衣柜里发现了什么。”
“在衣柜里发现了什么”这句话非常巧妙。我没有明确说他们看到了“尸体”,而是留下了一个模糊的空间。他们看到了“问题”,看到了“不对劲”,这与他们当时的反应是吻合的。这样,即使他们将来指证衣柜里有东西,我也能辩解说,他们只是在烟雾中看到了道具服堆得比较乱,误以为有什么。
但他们确实看到了我的慌乱和异常反应。这一点无法否认。
我必须为我的慌乱找到一个合理的解释。
“我之所以如此慌乱,是因为我误以为,这个‘神秘人物’可能还在房间里,或者就在附近。我害怕自己也会被灭口。我的朋友们突然出现,让我更加紧张,我害怕他们也会有危险。”
这样,我的慌乱就变成了对朋友的保护,以及对自己安危的担忧。这与我“小白”的形象更加契合,也更容易获得同情。
我继续善故事的细节。我要设定那个“神秘人物”的特征,他可能与哪个早期的案件有关?他有什么特别的习惯?他可能通过什么方式进出房间?
我想到了节目组的内部结构,想到了那些早期的、至今未全解释清楚的案件。我可以从中抽取一些元素,构建一个令人信服的“真相”。
我将“神秘人物”设定为节目组的一个前工作人员,他因为某个原因对节目组怀恨在心,一直在暗中破坏。他利用“高智商”的求知欲,引导他去追查所谓的“真相”,然后在“高智商”即将触及核心秘密时,将其灭口。
那个怀表,就是他们联络的信物。
而我,正好撞见了这一幕,或者,我在“高智商”死后,无意中发现了怀表,并因此被卷入。
我选择了后者。这样我才更能扮演一个无辜的受害者。
“我回到房间拿东西,发现他已经倒在地上了。我吓坏了,正不知道该怎么办的时候,发现了这个怀表。我刚拿起怀表,我的朋友们就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