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明星同人小说 > 爱与友情的奇妙旅程
本书标签: 明星同人  奔跑吧 

公益艺术在乡村振兴中的扎根与绽放

爱与友情的奇妙旅程

秋日的阳光穿过层层叠叠的银杏叶,洒在青石铺就的村道上。白鹿、刘些宁、沈羽洁和孙珍妮踩着满地金黄,走进了浙西的溪云村。村口的老槐树下,几位老人正围着一幅巨大的壁画说笑——画上是村民们插秧、晒谷、节庆舞龙的场景,色彩明艳得像把整个秋天都揉了进去。“这是村里的年轻人和城里来的艺术家一起画的。”村支书笑着迎上来,“以前这墙光秃秃的,现在成了咱村的‘打卡点’,连外乡的游客都特意来瞅呢。”看着公益艺术在乡村土地上生根发芽的模样,四人心中涌起一阵暖意,这正是她们此行的意义——探寻公益艺术如何真正融入乡村振兴的脉络,成为激活乡土生命力的钥匙。

一、公益艺术激活乡村文化记忆

溪云村的壁画背后,藏着一段关于“找回”的故事。村里的老人们总念叨,年轻时的庙会、手艺坊多热闹,可随着年轻人外出打工,这些老习俗渐渐淡了。去年,沈羽洁带着一支公益艺术团队来到这里,没有急着动笔,而是先搬个小马扎坐在槐树下,听老人们讲过去的日子:谁的父亲是扎龙灯的好手,哪家的母亲会绣百子图,村口的石板路曾印着多少代人的脚印。

“我们想画的不是凭空想象的乡村,而是村民们心里的乡愁。”沈羽洁指着壁画里一个不起眼的细节——角落处画着一个竹编的“谷箩”,那是村里老木匠王伯特意要求加上的,“这谷箩是咱村独有的样式,现在年轻人都不认得了,画上去,就像把老手艺钉在了墙上。”壁画完成那天,村里摆了长桌宴,王伯的孙子盯着谷箩看了半晌,忽然问:“爷爷,您能教我编这个吗?”

这样的故事,在许多乡村都在上演。在陕北的黄土塬上,刘些宁支持的“窑洞画廊”项目,让村民们把祖辈传下来的农事谚语、民间故事画在窑洞墙上。有位放羊的老汉,年轻时能唱几十首山曲,却因为没人听渐渐忘了词,直到艺术家们请他唱着山曲构思画面,那些藏在记忆深处的调子才重新流淌出来。如今,老汉成了村里的“山曲顾问”,每天都有孩子围着他学唱,而画满歌谣的窑洞,成了研学旅行的热门地。

“乡村的根,在于那些代代相传的文化记忆。”白鹿在调研笔记里写道,“公益艺术在这里的作用,不是‘外来者的改造’,而是帮村民们把藏在心底的宝贝挖出来,擦干净,让它们重新发光。”在皖南的古村落,她们见过用老砖雕碎片拼贴的“村史墙”,在黔东南的苗寨,看过村民用传统蜡染工艺创作的“非遗故事长卷”。这些作品里,有乡村的过去,更有村民对文化的自信。

二、公益艺术连接乡村与外部世界

“以前总觉得咱村的东西上不了台面,直到那次展览。”溪云村的绣娘李婶说起去年的经历,仍难掩激动。沈羽洁团队把村民们的手工艺品——竹编的篮子、绣着野花的手帕、用山间杂木做的小摆件,带到城里的美术馆办展,还请了设计师来指导大家改进样式。展览结束后,不少城里的订单找上门来,李婶的绣品甚至卖到了国外。“现在村里的年轻人都愿意学这门手艺了,说这是‘乡村艺术’。”

这正是公益艺术在乡村振兴中另一个重要角色:搭建桥梁。白鹿她们发起的“城乡艺术对流计划”,一方面把乡村的艺术创作推向外界,让乡土文化被看见、被认可;另一方面,也把城市的艺术资源引进乡村——请音乐家来教孩子们唱改编的山歌,请建筑师指导村民用本地材料改造老屋,请摄影师培训村民记录乡村生活。

在云南的哈尼族村寨,这样的“对流”结出了甜蜜的果实。艺术家们和村民一起,把梯田的四季美景绘成了巨型壁画,还根据哈尼族的农耕历法创作了“梯田音乐剧”。每到播种或收割的节气,村民们穿上传统服饰,在田埂上唱起歌谣,配上现代的灯光音效,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体验。村民们不再只靠种地谋生,有人开起了民宿,有人当起了音乐剧的演员,收入翻了好几倍。更重要的是,年轻人看到了家乡的价值,纷纷从城里回来,用新的想法经营这份“艺术梯田”。

“连接不是单向的输出或输入,而是让乡村和城市互相滋养。”刘些宁在一次乡村艺术论坛上说。她见过城里的孩子到乡村参加“自然艺术工作坊”,跟着村民用树枝编鸟巢、用花瓣做颜料,回去后成了家里的“环保小卫士”;也见过乡村的孩子通过公益艺术交流活动走进城市,在美术馆里临摹画作,眼神里燃起对未来的向往。这些连接,让乡村不再是孤立的“远方”,而是与城市共生的有机整体。

三、公益艺术培育乡村内生动力

傍晚的溪云村,村小学的教室里还亮着灯。十几个孩子围坐在一张长桌旁,用黏土捏着自己心中的“乡村未来”。有的捏出了会飞的播种机,有的捏出了开满鲜花的图书馆,还有个孩子捏了个大大的舞台,说要让村里的老人们在上面唱戏。这是孙珍妮推动的“乡村儿童艺术实验室”的日常,在这里,孩子们不只是学画画唱歌,更被鼓励用艺术的方式想象家乡的未来。

“乡村振兴的关键,是让乡村自己‘活’起来,有内生的动力。”孙珍妮看着孩子们专注的神情,轻声解释,“公益艺术能做的,就是唤醒这份动力,让村民觉得‘我能改变家乡’。”在溪云村,这种唤醒正在发生:村民们自发成立了“乡村艺术理事会”,自己商量要办什么活动、怎么保护老手艺;孩子们组织了“环保小卫队”,用画笔画出村里的卫生死角,督促大人们一起清理;就连以前总爱打牌的大叔们,也凑在一起编起了竹制的艺术装置,说要给村口的小广场添点“生气”。

在豫东的一个村庄,公益艺术甚至改变了村里的邻里关系。以前,村民们常为宅基地、灌溉用水闹矛盾,艺术家们来后,组织大家一起修一条“故事长廊”——每家把自己的家风故事、拿手绝活画在长廊的木板上。画着画着,谁家有困难,邻居主动搭把手;谁家有好点子,大家一起商量着办。村支书笑着说:“这长廊没花多少钱,却比调解员还管用,艺术把人心拢到了一块儿。”

离开溪云村时,暮色已经漫过了山头。村口的壁画在路灯下泛着柔和的光,隐约能听见村民们在文化礼堂里排练新改编的山歌,歌声里混着孩子们的笑闹声,格外动人。“你看,这里已经不需要我们天天守着了。”白鹿望着远处的灯火说,“公益艺术就像一粒种子,只要扎了根,自然会发芽、开花,长出属于这片土地的样子。”

刘些宁接过话头:“而且这花不是我们替他们开的,是他们自己浇灌出来的。”沈羽洁和孙珍妮相视而笑,她们知道,公益艺术在乡村的故事,才刚刚开始。那些在壁画里、歌谣里、孩子们的黏土作品里藏着的希望,终将长成乡村振兴最坚实的模样。车窗外,月光洒在溪云村的屋顶上,像一层温柔的纱,守护着这片土地上正在发生的美好变迁。

上一章 公益艺术与青年力量的碰撞与融合 爱与友情的奇妙旅程最新章节 下一章 公益艺术与非遗传承的交织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