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这天,一场特殊的“艺术家聚会”在城南的老茶馆举行。围坐在八仙桌旁的,有头发花白、手握刻刀七十余年的木雕老艺人,有背着画板、刚大学毕业的青年创作者,也有扎着羊角辫、在宣纸上涂鸦的孩童。白鹿、刘些宁、沈羽洁和孙珍妮端着热茶,看着不同年龄的人围绕“公益艺术该守什么、变什么”的话题争论不休,嘴角扬起笑意——这场由她们发起的“薪火计划”年度交流会,恰如一幅浓缩的画卷,展现着公益艺术在代际碰撞中传承与创新的生动图景。
一、老手艺里的公益基因:传统技艺中的向善力量
“这门竹编手艺,传到我是第五代了。”78岁的陈阿婆拿出一个巴掌大的竹编小筐,筐底藏着细密的“福”字纹,“以前爷爷编筐,总给村里的孤寡老人送几个,说‘手艺是吃饭的本事,也是帮人的力气’。”如今,陈阿婆加入了“老手艺公益工坊”,带着十几个徒弟编竹篮,一部分送给山区学校当文具筐,一部分卖掉的钱捐给留守儿童,“没变的是爷爷说的理,变的是现在能帮到更远的人。”
老一辈艺术家的公益实践,往往藏在最朴素的行动里。在“薪火计划”整理的《老艺人公益故事集》里,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年画艺人每年腊月给穷人家送“门神”,剪纸艺人教邻里妇女做窗花补贴家用,说书先生在茶馆讲“善有善报”的故事教化人心。这些看似零散的举动,实则是公益艺术最本真的形态——用自己的技艺温暖身边的人,不求回报,只为心安。
“传统技艺本身就带着公益的基因。”刘些宁在交流会上说。她曾走访过一个木雕世家,发现他们的家训里写着“每刻十件作品,必捐一件予祠堂”,因为“手艺是祖宗赏的饭,要分给没饭吃的人”。这种“技艺向善”的传统,正是现代公益艺术可以汲取的养分。在她的推动下,“老手艺公益工坊”不仅保护技艺,更挖掘这些背后的公益故事,编成绘本、拍成短片,让年轻人知道:公益艺术不是新鲜事物,而是流淌在文化血脉里的传统。
但传统传承也面临现实困境。很多老手艺工序复杂、耗时长,年轻人不愿学;而老艺人大多不懂现代传播,再好的公益初心也传不远。陈阿婆就曾发愁:“我想教更多人编竹篮帮人,可不知道找谁学用手机直播,只能在村口等徒弟。”为此,沈羽洁设计了“新老结对”计划:让学设计、新媒体的年轻人拜老艺人为师,既学手艺,也帮老人运营社交账号、对接公益资源。半年下来,陈阿婆的竹编公益项目通过短视频平台,已经收到了来自全国的订单和捐赠。
二、青年创想中的公益新解:用新语言讲好向善故事
“阿婆,您看这个!”23岁的设计师小林拿着一个3D打印的竹编纹样模型,兴奋地展示,“我们把您的‘福’字纹数字化,既能批量生产环保材料的筐子,也能让网友自己设计图案,参与感更强!”陈阿婆眯着眼睛打量模型,虽然看不懂原理,却点头笑了:“只要能帮到人,新法子我学!”
青年一代对公益艺术的创新,体现在表达方式和参与路径上。他们不再满足于“艺术家创作、大众观看”的单向模式,而是用游戏、直播、互动装置等年轻人喜闻乐见的形式,让公益艺术变成“可参与、可传播、可共创”的生活方式。在“薪火计划”支持的“垃圾分类艺术挑战”中,大学生们开发了一款H5小游戏,玩家通过拼接废旧材料的艺术造型来学习分类知识,分享到社交平台还能兑换真实的公益捐赠,上线一个月就有50万人参与。
这种创新也让公益主题更贴近时代。面对网络暴力、容貌焦虑等青年群体关注的议题,年轻创作者用艺术给出了自己的回应:有插画师创作“反容貌焦虑”系列漫画,告诉女孩“你的雀斑和笑纹都是勋章”;有音乐人把网络暴力受害者的故事写成歌曲,在Livehouse演出时设置“匿名倾诉箱”;还有新媒体艺术家制作互动装置,让观众通过打碎“完美人设”的玻璃雕塑,释放对“绝对完美”的执念。这些作品或许不够宏大,却精准触达了年轻群体的心灵痛点。
“创新不是为了标新立异,而是为了让公益艺术在新的土壤里扎根。”孙珍妮在给青年创作者的培训中说。她见过有团队为了追求“新奇”,把非遗元素生搬硬套进电竞公益项目,结果两边的受众都不买账。“就像老中医开药方,既要懂药材的本性,也要看病人的体质。”她建议年轻人在创新前先做“田野调查”:了解传统技艺的文化内涵,理解目标群体的真实需求,再找到两者的结合点。
三、代际接力中的碰撞与融合:在守正与创新中寻找平衡
“这哪是竹编,分明是瞎折腾!”交流会上,一位老艺人看着小林设计的“几何纹样竹编包”,忍不住皱起眉头,“祖上传下来的纹样都丢了,还叫什么传承?”小林有些委屈:“可年轻人喜欢啊,卖得好才能捐更多钱,这不是您说的‘帮人’吗?”两人的争论让现场安静下来,这正是代际接力中最常见的碰撞——“守”与“变”的边界在哪里?
白鹿接过话头,说起她曾参与的“年画新说”项目:老艺人坚持“门神必须红脸膛、持钢鞭”,觉得这是“规矩”;年轻人则想让门神穿上宇航服、拿上环保袋,说“现在的家需要守护的是地球”。后来他们找到折中方案:传统门神的形象保留在年画主体,背景却画上了绿水青山和航天器,既守住了“守护”的核心寓意,又融入了现代环保理念。“传承不是复制过去的样子,是守住最根本的‘魂’,就像门神的魂是‘守护’,竹编的魂是‘实用与善意’,形式怎么变都不怕。”
这样的融合案例正在增多。在“薪火计划”支持的“戏曲公益动画”项目中,京剧老演员教年轻人唱段,年轻人则用动画技术把“包公断案”改编成“环保督查”的故事,让传统唱腔搭配现代剧情,在短视频平台收获了百万播放量;在“老照片新创作”活动里,老人提供几十年前的生活照,年轻人用数字绘画在照片旁续画“未来的样子”,一张“1980年的乡村小学”照片旁,被画上了太阳能教室和孩子们用平板电脑学习的场景,老人看着画说:“这就是我们当年盼的日子啊。”
为了让碰撞变成合力,团队还设计了“代际共创工作坊”:每期确定一个公益主题,比如“社区养老”“非遗保护”,让老艺人和年轻人一起 brainstorm(头脑风暴)、分工创作。在一次“社区记忆”主题创作中,老人们口述当年的街巷故事,年轻人用插画把故事画出来,再由老艺人题字盖章,最后组合成大型壁画。过程中,年轻人教老人用手机查资料,老人提醒年轻人“当年的酱油铺在巷子东头,可不能画错”,争执成了磨合,陌生变成默契。
四、给未来的“艺术遗嘱”:让公益的火种永不熄灭
交流会的最后环节,每个人都拿到一张“艺术遗嘱”卡片,写下希望传给下一代的公益艺术理念。陈阿婆用歪歪扭扭的字写:“编筐要编紧底子,帮人要帮到心里。”小林写:“让每个参与的人都觉得‘我有用’。”一个扎羊角辫的小女孩画了颗爱心,旁边写:“画画给需要的人看,他们会笑。”
这些朴素的文字,道出了代际传承的核心——不是技艺的简单复制,而是精神的接续。白鹿四人也写下了自己的“遗嘱”:白鹿希望“永远记得艺术是为了人,不是为了作品”;刘些宁写“尊重每个时代的表达,就像尊重每个季节的风景”;沈羽洁愿“让老手艺有新听众,让新想法有老根基”;孙珍妮则写下“让公益艺术像蒲公英,风一吹,到处都能发芽”。
为了让“遗嘱”落地,“薪火计划”启动了三项长期行动:一是建立“公益艺术基因库”,收集整理老艺人的技艺和故事,用数字化手段永久保存;二是设立“代际传承奖学金”,资助年轻人向老艺人学艺并开展公益项目;三是每年举办“接力展”,让老、中、青三代创作者的作品同场展出,形成跨越时空的对话。
离开茶馆时,夜色已深,街头的路灯亮了起来,像一串温暖的珠子。陈阿婆牵着小林的手,边走边说:“明天来我家,我教你编最基础的‘人字纹’,那是竹编的根。”小林笑着点头:“我教您拍短视频,让全国人都看您编筐!”白鹿四人跟在后面,听着一老一小的笑声,心里暖意融融。
孙珍妮忽然说:“其实我们不用太担心传承,你看,只要根还在,风一吹,总会有新的芽冒出来。”沈羽洁望着天上的月亮:“就像这茶馆里的茶香,老茶客喝出的是回忆,新茶客尝出的是新鲜,可茶的味道,始终是醇厚的。”
寒风里,茶馆的灯笼轻轻摇晃,照亮了门楣上的字:“薪火相传,艺暖人间”。她们知道,公益艺术的代际接力,从来不是一场赛跑,而是一场漫长的同行——老一辈带着经验,年轻人带着勇气,彼此搀扶,彼此成就,让向善的艺术之光,在时光流转中,始终明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