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晚,木鸾归更新了一条微博:
【球台之上,我只是木鸾归。】
配图是她站在训练馆的背影,球拍在手,目光坚定。
评论区瞬间被粉丝攻陷:
【姐姐好飒!】
【无论背景多强,你永远是我们的乒乓女神!】
【木鸾归,继续闪耀吧!】
某天,王楚钦偷偷问木鸾归:“鸾归,你爸会不会哪天买下国际乒协啊?”
木鸾归:“……你想多了,这玩应不是花钱就能买的。”
王楚钦:“也就是有能买下来的钱”
木鸾归:“......”
王楚钦:“那你能不能让他把训练基地的食堂升级一下?”
木鸾归:“......行。”
王楚钦:“???”
王楚钦还有偷听的其他人:“!!!哦吼!!!”
木鸾归收到那封求助邮件时,正坐在训练馆的休息区刷手机。
邮件标题很直接《一名韩国华裔运动员的求助》。
发件人名叫林夏,是一名韩国籍华裔艺术体操运动员,19岁,曾获得过世青赛亚军。
木鸾归原本以为是什么广告或者粉丝来信,随手点开,却被内容吸引了
“木鸾归前辈,您好。
我是韩国艺术体操队的林夏,父母都是中国人,从小在韩国长大。
我和您一样,在队内因为华裔身份被排挤,甚至比您当年的处境更艰难……
我尝试过忍耐,但实在撑不下去了。
我想要在真正的赛场上争夺输赢,而不是在场下的更衣室里被迫认输。
听说您曾也是通过归化回国的,能否请您指点我,该如何走归化这条路?
走投无路的林夏。”
木鸾归盯着邮件,眉头微皱。
她不是冷血的人,但这件事确实棘手。
艺术体操和乒乓球完全不同体系,她根本不认识体操界的领导。
归化流程复杂,尤其是跨国项目,涉及国籍、协会、国际组织等多重关卡,当时自己能够顺利回国也是经过了多年的努力,还有其他种种的原因。
韩国体育界的排外是出了名的,贸然插手可能会引发外交争议。
但……
木鸾归又看了一遍邮件,脑海里浮现出自己当年被排挤的画面。
那种孤立无援的感觉,她太懂了,而且,木鸾归联想到韩国的体育环境,更加为林夏揪心。
木鸾归没有立刻回复林夏,而是先拨通了一个电话
“爸,你认识国家体育总局的人吗?最好是体操中心的。”
电话那头,木鸾归的父亲轻笑一声:“怎么?你想转行练体操了?”
木鸾归:“……正经事,帮个朋友。”
父亲:“行,我让秘书联系你。”
十分钟后,木鸾归拿到了体操中心副主任的电话。
木鸾归没有直接提“归化”,而是以咨询的名义约见了体操中心的李副主任。
见面地点选在一家安静的咖啡厅,木鸾归开门见山:
“李主任,我想了解一下,如果一个海外华裔运动员想归化到中国,流程大概是什么样的?”
李副主任推了推眼镜:“哪个项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