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洒进窗户,木鸾归在报表上签下新一批装备的拨款申请。金额后面的零多到助理手抖。
"鸾归...这够买私人飞机了..."
"嗯。"她头也不抬,"所以他们的成绩,得比飞机飞得高。"
助理恍然大悟——原来最顶级的"收买",是让你心甘情愿翱翔九天。
而那个被群嘲的记者,三天后收到了翎动寄来的试用品包裹。附言:"体验下'收买',欢迎写差评。"
他穿上智能鞋的第二天,破了个人五公里纪录。
默默删掉了原定的负面报道。
毕竟,谁能拒绝一边被骂一边变强的幸福呢?
凌晨三点,国乒队训练馆依然灯火通明。
王楚钦瘫在地胶上喘成风箱,看着场边那个还在对发球机调整参数的身影,有气无力地哀嚎:"鸾归...一点多了...我真的不行了!"
木鸾归头也不回地记录数据:"你反手失误率比昨天高0.3%。"
梁靖崑抱着冰桶灵魂出窍:"我脚底板的水泡都磨出泡了..."
"鞋垫压力分布图显示你重心偏左。"她甩过来一包定制鞋垫,"换。"
最绝的是孙颖莎——她偷偷把发球机转速调慢,结果木鸾归经过时随手一拍:"偷懒。加练半小时。"
莎莎崩溃:"鸾归你怎么发现的?!"
"击球声密度不对。"她指了指耳朵,"听出来的。"
全体队员跪了。
但这只是日常缩影。真正让所有人死心塌地的,是那些鲜为人知的时刻:
例一:伤病期
梁靖崑手腕受伤时,木鸾归每天带着翎动研发的理疗仪蹲他宿舍,边调参数边冷脸:"你现在暂时不能是腥辣!再偷吃火锅,下次用针灸模式。"
结果他康复后数据反超伤前,现在见火锅店绕道走。
例二:技术瓶颈
王楚钦反手拧拉卡在瓶颈期半年,木鸾归熬通宵做出3D动作分解图,把他每个关节角度纠到毫米级。
现在小王反手成杀招,见人就秀:"鸾归亲手调教的!"
例三:心理崩溃
孙颖莎大赛前夜焦虑到失眠,木鸾归把她拎到训练馆打了一夜削球。
"鸾归,"莎莎红着眼问,"你为什么陪我?"
"废话,"她擦汗,"你输了丢我的脸。"
最封神的是某次海外联赛。时差、劣质饮食、裁判黑哨连环暴击,全队心态爆炸。木鸾归直接包下当地体育馆,用投影仪放国歌:"输可以,不能输窝囊。"
那场他们打出史诗级逆转。
"知道为什么服她吗?"马龙某次直播说,"因为她永远在你崩溃的前一秒顶上。"
王楚钦补充:"而且鸾归的狠是对自己更狠。"
木鸾归腰伤发作时,绑着肌效贴照样完成200%训练量;
她发烧39度坚持分析对手录像,屏幕上的手都在抖;
"有次我问她,"刘国梁回忆,"这么拼图什么?"
她当时在冰敷膝盖,抬头说了句:"在我这里,我们不仅仅是队友,更是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