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乒队训练馆的清晨,气氛凝重得像暴风雨前的海面。李锐刚结束在二队的晨训,拎着球包从侧门走进来,额角的汗还没干透。几个一队队员下意识停下热身动作,目光追着那个沉默的背影。
"看见没?"王楚钦用毛巾抹了把脸,声音发紧,"他昨天又把二队教练打崩了,三局加一起没让对手过15分。"
梁靖崑盯着电子屏上刚更新的数据:"反手拧拉时速又涨了5公里...这小子吃发动机长大的?"
最让人心惊的是李锐的训练方式——每天比一队早到两小时,晚上最晚离开。训练日志上密密麻麻全是自选加练项目,偶尔有教练想指导,却发现自己能教的有限。那孩子像块海绵,疯狂吸收着一切能接触到的技术,然后融汇成更刁钻的打法。
木鸾归站在场边,看似平静地调整着发球机参数,但指尖在屏幕上滑动的速度比平时快了三分。当李锐一组多球训练结束,擦着汗从她身边经过时,她突然开口:"手腕内旋角度再收2度。"
李锐脚步一顿,垂眼:"是,鸾归姐。"
没有多余交流,可空气里绷紧的弦让所有人屏息。
危机感像病毒般蔓延。原本雷打不动的午休时间,现在常见三三两两的队员自发加练。老将马龙甚至翻出多年前的比赛录像,一帧帧比对李锐的步法:"他这交叉步怎么像鸾归的变种?"
二队教练几次欲言又止地看着被李锐决绝的一队申请单,那孩子却总摇头:"再等等。" 眼神沉静得不像17岁少年,倒像蛰伏的猎手。
转折发生在周四的队内对抗赛。李锐抽签对上王楚钦,全场默契地围拢过来。前三局杀得难分难解,第四局关键分,李锐突然使出记极刁钻的"逆旋转擦网",球落点几乎复制了木鸾归的招牌技。
王楚钦愣在原地,拍子都没来得及挥。
寂静中,木鸾归从教练席站起身。她没说话,只走到场边拿起备用拍代替了王楚钦的位置,对李锐抬了抬下巴:"继续。"
那场加赛打了整整七局。木鸾归每球必争,李锐寸步不让。围观的队员们从窃窃私语到彻底安静,最后只剩球鞋摩擦地胶的锐响和击球的爆鸣。
赛后,木鸾归的毛巾浸透汗水,却径直走向数据分析台:"调他这半年所有比赛数据。" 屏幕亮起时,她指尖划过一条陡峭的上升曲线:"加速度快了。"
刘国梁深夜巡查时,发现训练馆亮着灯。木鸾归在给发球机编程,李锐在对面场加练接发球。两人隔着网子各忙各的,像某种无声的较量。
第二天,一队训练强度悄然升级。木鸾归亲自盯每个技术环节,要求严到毫米级。有队员累瘫在地,她只淡淡一句:"李锐刚加练完折返跑。"
最卷的是王楚钦,现在每天缠着体能师开小灶:"我不能比那小子先抽筋!我下次测试一定得比那个小子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