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鸾归,"王楚钦不知何时出现在门口,抱着篮球,"还练啊?她们都把你当BOSS刷了。"
木鸾归停下动作,擦了把汗:"BOSS不掉装备,谁刷?"
王楚钦愣住,随即哈哈大笑:"精辟!您老什么时候给给我们男队安排一个BOSS,我们也想捡装备!"
木鸾归赏给王楚钦一个眼神:“那我给你安排一个奖金吧,谁打败你谁的奖……。”
王楚钦瞬间全身僵硬:“……鸾归~我错了~”
木鸾归:“加练!”
王楚钦:“好嘞!”
离开场馆时,月光洒满走廊。
木鸾归回头看了眼寂静的训练场,心中清楚,这场由她自己点燃的"猎杀游戏",将会持续到她职业生涯的最后一刻。
而她,欣然赴约。
这种痛并快乐着的极致体验,或许才是她作为乒乓球运动员,能品尝到的最甘美的滋味。
毕竟,能被全世界最顶尖的饿狼们时刻觊觎,本身,就是王者的勋章。
自从“翎动挑战者奖”设立后,国乒队女队的训练馆里,悄然滋生了一种极其微妙且“分裂”的氛围。
起初,孙颖莎、王曼昱等人确实是铆足了劲,把木鸾归当成了行走的“终极大奖”来研究。训练日志上密密麻麻全是针对木鸾归技术弱点的攻克方案,私下讨论的话题也三句不离“怎么赢鸾归一次”。
然而,连续数周的高强度针对性训练和内部对抗赛后,一个残酷的现实摆在面前:即便她们对木鸾归的球路熟悉到闭着眼都能预判七八分,即便能在队内模拟赛中偶尔拿下一两局,但想在正式比赛、尤其是七局四胜的大赛中真正击败状态全开的木鸾归,依然是难如登天。
这天下午,队内对抗赛结束后,孙颖莎瘫坐在地上,看着记分牌上刺眼的“3-4”(她赢三局,木鸾归赢四局),懊恼地捶了下地胶:“就差一点!明明感觉能赢的!”
王曼昱递过水瓶,叹了口气:“感觉鸾归就像个无底洞,咱们进步,她进步得更快。昨天我研究出对付她那个新发球的方法,今天她就又变招了。”
陈梦一边冰敷手腕,一边幽幽地说:“而且你们发现没,最近几站公开赛,那些外国选手看鸾归的眼神,比我们还绿。尤其是日本队那个新秀,听说请了专门的数据团队分析鸾归。”
一句话点醒了众人。对啊!她们在这边“内卷”,万一被外国选手钻了空子,抢先一步拿到了那笔天价奖金……那画面太美,不敢想!
一种奇妙的“护犊子”心态,或者说“肥水不流外人田”的集体意识,悄然取代了单纯的“挑战者”心态。
转折点发生在一场国际公开赛的半决赛前夜。木鸾归在训练馆加练,孙颖莎和王曼昱“恰好”也在。练着练着,莎莎就蹭到了木鸾归的球台边。
“鸾归,明天那个瑞典的卡尔森,她反手位特别怕这种侧下旋短球。”孙颖莎一边说,一边随手打了个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