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细微的、可能连她自己都未察觉的战术偏好和决策倾向。
木鸾归很快就感受到了这种“升级版”的研究压力。队内对抗赛中,她发现孙颖莎不再死板地攻击她的反手衔接点,而是在相持中突然加快节奏,试图在她习惯性思考“下一板防哪里”的瞬间制造混乱。王曼昱则会在她比分领先时,故意送出一些看似机会的球,引诱她打“高风险球”,然后预判反击。
虽然这些战术还不能真正击败她,但确实给她造成了比以往更大的麻烦,迫使她打起十二分精神,不敢有丝毫松懈。有几次,她甚至真的被逼到了悬崖边上,靠着一股狠劲和临场应变才险险翻盘。
赛后,木鸾归看着记分牌上胶着的比分,又看看对面虽然输了球却眼神发亮、仿佛发现了新大陆的队友,心里真是五味杂陈。
她走到场边喝水,孙颖莎蹭过来,笑嘻嘻地说:“鸾归,你那‘过时弱点’真好用!虽然打不穿,但能吓你一跳!出其不意一下子说不定还能有意外之喜!”
木鸾归没好气地瞥了她一眼,嘴角却忍不住微微上扬。这帮人,真的简直是把“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玩明白了。她扔给孙颖莎一条毛巾:“看来训练量还是不够,还有闲工夫研究这些歪门邪道。”
话虽这么说,但木鸾归心里清楚,这种“歪门邪道”恰恰是竞技体育最迷人的部分——不仅仅是技术的比拼,更是智慧和意志的较量。队友们这种“榨干最后一滴研究价值”的劲头,虽然让她头疼,但也实实在在地推动着她不断自我突破。
她开始有意无意地在训练中“泄露”一些新的、细微的习惯,或者故意在某些环节表现得“不稳定”,看看这帮“研究员”又能分析出什么新花样。这简直成了一场大型的、动态的“猫鼠游戏”,而游戏的核心,是共同进步。
于是,国乒训练馆里经常出现这样有趣的画面:女队员们一边被木鸾归用更高强度的训练“折磨”得嗷嗷叫,一边又偷偷摸摸地交换着对木鸾归最新比赛细节的“研究成果”,乐此不疲。
刘国梁教练有一次旁观了全过程,对李隼教练感叹:“我这教练当得,都快成旁观者了。她们这是自己给自己加练了一套高难度‘大家来找茬’加‘极限挑战’的组合套餐啊。”
李隼教练笑着回答:“这不挺好?鸾归是鲶鱼,这群丫头就是沙丁鱼。鲶鱼追得狠,沙丁鱼才能活蹦乱跳。现在沙丁鱼学会研究鲶鱼的游泳习惯了,鲶鱼也得游得更快、更刁才行。”
就这样,木鸾归那份“过时的弱点清单”,阴差阳错地成了激发全队新一轮进化狂潮的催化剂。每个人都在这场有趣的“内卷”中,痛并快乐着,朝着更高的目标奋力前行。而那份天价奖金,依然高高悬挂,像一颗遥远的星辰,照亮着这条充满挑战与乐趣的攀登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