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次看似平淡的回球背后,可能都隐藏着两三步之后的战术意图。这种“杀人于无形”的智慧博弈,在她看来,比单纯的力量展示更具魅力和挑战性。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她更喜欢这种“智力型”打法,为什么在女单决赛中,她会如此“顺从”地掉入孙颖莎和蒯曼为她设计的“体力消耗陷阱”,甚至主动与孙颖莎进行最后那场惨烈的力量对决呢?
答案很简单,却也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因为对手是孙颖莎和蒯曼,是她自家的队员。
木鸾归的内心独白或许是:“跟自家孩子打球,计较那么多干嘛?她们想拼力量,想用这种‘笨办法’来挑战我,那就陪她们玩呗。”
这是一种隐藏在强大实力之下的、近乎“宠溺”的纵容。
她从一开始就清楚地知道蒯曼那种“自杀式”打法是为了消耗她,也明白孙颖莎保存体力、以逸待劳的战术意图。以她的比赛经验和智慧,如果她真想规避,她有无数种方法可以不被拖入那种消耗战。她完全可以凭借更胜一筹的技巧和节奏控制,更“经济”地赢下比赛。
但她没有。
她选择了“硬碰硬”。不是因为她蠢,而是因为她愿意。她愿意陪着自己队里这些充满朝气、渴望用最直接的方式证明自己的“姐妹”们,用她们想要的方式,进行一场酣畅淋漓的较量。哪怕这会让她自己付出极大的体力代价,甚至险些输掉比赛。
这是一种属于强者的自信和温柔。她愿意在可控的范围内,给予队友最大的尊重和挑战空间。她把那场决赛,在一定程度上,当成了一场“内部教学赛”或者说“满足队友心愿的陪练”。如果换成任何一个外协选手,试图用同样的策略来对付她,木鸾归绝对会用最犀利、最“狡猾”的方式,让对方的所有算计落空,并以最快的速度结束战斗,根本不会给对方任何消耗自己的机会。
所以,当她看着场上王楚钦和林高远这场真正意义上的、势均力敌的智力博弈时,她内心是愉悦的。她看到了男队队员的成长和成熟,看到了他们用更聪明的方式在竞争。这种比赛,或许在观众看来不如女单决赛“刺激”,但在木鸾归这位真正的行家眼里,却别有一番滋味。
她偶尔眯起眼睛,或许是在赞许王楚钦那一板精妙的摆短,或许是在思考林高远那个出其不意的变线。她的“面无表情”,更多是一种深度思考时的专注,而非不满或无聊。
国乒队众人战战兢兢的“读脸”行为,完全是表错了情。他们以为木鸾归是衡量比赛精彩程度的“尺度”,却不知道,这位“尺度”本身,对“精彩”的定义,远比他们想象的要丰富和深邃得多。她享受力量碰撞的激情,也同样沉醉于智慧交锋的静谧。
ps:内容纯属虚构请勿上升现实生活!小说内容如有夸张不符合实际部分请不要太较真!不喜勿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