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明星同人小说 > 星路同行
本书标签: 明星同人  马嘉祺 

第九章 双面镜像

星路同行

初冬的北京,清晨的薄雾还未完全散去。苏悦瑶从宿舍的床上醒来,窗外传来晨练的学生们轻快的脚步声。新学期的第一周即将开始,北影特有的忙碌和紧张氛围已经弥漫在空气中。

手机铃声划破了清晨的宁静,是李明哲发来的消息:"听说了吗?今年电影学院和戏剧学院要联合排演一部原创话剧,作为跨学科合作的试点项目。据说主创团队很看重学生的创意,正在全校征集方案。"

苏悦瑶迅速回复:"我看到了通知,正准备去看看具体要求。"

"我已经报名了编剧组,"李明哲写道,"要不要一起?你的表演视角可能会给我们带来不一样的创意。"

没等苏悦瑶回复,另一条消息跳了出来,这次是马嘉祺:"听说你要参加话剧项目?需要帮手随时说,我可以联系舞台设计和灯光团队。别客气,我们'特助'24小时待命。"

苏悦瑶忍不住笑出声,回复道:"那就多谢'特助大人'了。不过我们编剧组先要拿出过硬的剧本,才需要你们'特助团'出动。"

午后的阳光斜斜地洒在图书馆古朴的木质桌椅上。苏悦瑶坐在靠窗的位置,面前摊开一叠草稿纸,上面密密麻麻写满了不同颜色的笔记和创意片段。

"你的剧本构思很特别,"王浩然推了推眼镜,目光扫过草稿,"但人物关系能不能再紧密些?现在主角的动机有点单薄。"

苏悦瑶抬头,若有所思:"你是说,我需要给主角增加更多的内心矛盾?"

王浩然点头:"对。现在的版本过于注重外部冲突,人物内心的挣扎和选择表现不够深入。考虑到这是关于'身份认同'的主题,何不加入一个'镜像人物'?让主角不得不面对一个和自己相反,却又极其相似的'另一个人'。"

这个建议如同电光火石,瞬间点亮了苏悦瑶的思路。她快速记下这个想法,开始勾勒新的人物框架——一个来自乡村的女孩,在城市舞台上找到了自己的一席之地,却在一夜成名后,面对一个隐藏多年的秘密:她在乡村时的"另一个自己",那个被她刻意遗忘的原始自我,正悄无声息地回来找她。

"这个想法太棒了!"苏悦瑶兴奋地说,"两个完全不同却又紧密相连的自我,就像双面镜一样,映照出一个人内心深处的矛盾与渴望。"

王浩然微笑着说:"这只是个起点,具体怎么发展还需要深入挖掘。另外,我建议加入一些超现实的元素,让'另一个自我'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出现。"

与此同时,苏悦瑶收到马嘉祺的消息:"听说你的剧本遇到瓶颈?要不要考虑让'过去'和'现在'来场对话?用一些象征性的道具来表现两个不同阶段的自我。"

这些建议启发了苏悦瑶,她开始将两个版本的人物设定融合,构建出一个更复杂的叙事结构——舞台表演中的女主角与现实生活中的普通女孩,一个是光彩夺目的"面具",一个是默默挣扎的"真实",她们通过一系列象征性的事件逐渐靠近,最终在舞台灯光下达成和解。

创作小组的第一次正式会议在戏剧学院的实验剧场举行。苏悦瑶站在空旷的舞台上,向编剧组的成员们阐述自己的构思:"这个故事表面上是关于一个女孩的成名之路,但内核是关于身份认同和自我接纳。每个人都有多重身份,但我们往往只展示最光鲜亮丽的那一个,而把'另一个自己'藏起来。这部戏想要探讨的,是如何面对和接纳那个被我们忽视或否定的'另一个自我'。"

李明哲提出:"既然主题是双重身份,那结构上能不能也采用双重视角?现实与舞台穿插,现在与过去交织,让观众也体验一把'人格分裂'的感觉?"

这个建议获得了一致赞同。接下来的日子里,创作小组几乎住在了剧场里,反复修改剧本,调整叙事结构,精炼对白,完善角色。苏悦瑶作为主创,承担了大部分的执笔任务,同时还要协调不同成员的意见,确保每个人的声音都能在剧本中得到体现。

马嘉祺偶尔会来探班,带来专业的建议,但绝不干涉创作过程。"我信任你们的判断,"他总是这样说,"我只是来提供一些资源和支持。"

一天深夜,创作组围坐在剧场的小会议室里,激烈地讨论着第三幕的关键场景——女主角在盛大的颁奖典礼后台,突然看到了多年未见、如今沦落为清洁工的"另一个自己"。

"这个场景需要更强的象征性,"王浩然推了推眼镜,眉头紧锁,"现有的设计太直白了,观众一眼就能看穿编剧的意图。"

林小雨轻声提议:"能不能用镜子来做道具?当女主角在颁奖后台补妆时,发现化妆镜里反射出的不是她自己,而是另一个完全陌生又熟悉的脸?"

这个提议让大家都沉默了。苏悦瑶的眼睛亮了起来:"对,镜子!但不止一面镜子,是多重镜像,一层一层地折射出不同版本的'自我'。就像我们戴上面具生活,看到的永远是经过修饰的自己,而真实的那个,被隐藏在层层镜面之后。"

经过几轮修改,最终形成的场景如下:女主角在后台发现化妆镜异常反光,上面映出的不是她的脸,而是她在乡村时的自己。随着她的走近,镜中人似乎活了过来,两人隔着镜面对话,却又无法真正接触到对方。最后,所有镜子同时碎裂,真实的自我终于挣脱束缚,坦然面对真实的自己。

这个场景成为全剧最受瞩目的部分,不仅在内部试演时赢得阵阵掌声,也在学校评审会上获得了高度评价。

随着创作进入尾声,校园里关于这部话剧的消息不胫而走。《双面镜像》的名字在学生中流传开来,大家都很好奇这部融合了多重叙事结构和哲学思考的作品究竟会是什么样子。

"听说主创团队里有'特别观察计划'的成员?"一次偶然的机会,苏悦瑶听到几个高年级学生在讨论。

"对,好像是个叫苏悦瑶的新生。据说她是靠关系进来的,现在学校给她这种特殊待遇,真是太不公平了。"

刺耳的话语让苏悦瑶差点停下脚步,但她强忍住转身看去的冲动,继续往前走。内心深处,那个曾经因质疑而动摇的小女孩似乎又要苏醒。她深吸一口气,提醒自己:真实的力量,不在于赢过别人的议论,而在于超越自己的恐惧。

马嘉祺在得知这些传言后,第一时间联系了苏悦瑶:"听到那些闲言碎语了吗?别放在心上。北影就是这样,每年都有人制造话题,明年又会换一批。你的作品会替你说话。"

苏悦瑶苦笑:"我知道。但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有时候,那些看似无关紧要的闲言碎语,反而比直接批评更伤人。"

马嘉祺认真地说:"那就让他们看看你的作品。让他们见证一个靠实力说话的演员是如何一步步走到今天的。"

话剧首演之夜,北影大礼堂座无虚席。除了学校师生,还有不少业内人士慕名而来。《双面镜像》作为一部学生作品,能获得如此关注实属罕见。

苏悦瑶饰演剧中的女主角,李明哲担任导演,王浩然负责台词设计,林小雨和另一位女生饰演"另一个自我"。舞台设计精巧,灯光与音效配合默契,整个演出充满了艺术张力。

当女主角最终直面"另一个自我",并完成自我接纳的那场戏时,观众席上一片寂静,随后爆发出经久不息的掌声。许多人眼含热泪,被触动心灵。

演出结束后是例行的演后谈。一位资深戏剧评论家站起来提问:"这部作品让我想起很多著名戏剧,但它又有着独特的个人视角。苏悦瑶同学,作为一个新生,你是如何将如此复杂的主题表达得如此深刻的?尤其是在人生经历相对有限的情况下。"

这个问题让全场安静下来,所有人都看向苏悦瑶。她深吸一口气,真诚地回答:"我承认,我的人生经历无法与剧中的角色完全匹配。但艺术的力量在于,它允许我们将自己的情感投射到角色身上,通过体验式表演去理解和表达那些我们未曾亲身经历的情感。"

她停顿片刻,继续说道:"这部作品其实是很多人内心的写照。我们每个人都有'双面',都有'另一个自我'。有时候,我们太过在意别人的看法,反而忘记了接纳和拥抱自己的全部。这个故事,是写给所有在寻找自我路上挣扎的人的。"

舞台下的掌声雷动,经久不息。马嘉祺坐在观众席的角落,眼中闪烁着骄傲与欣慰。他知道,那一刻的苏悦瑶,已经不再是当初那个因为质疑而自我怀疑的女孩,而是一个真正找到了自己声音和力量的艺术家。

散场后的后台,苏悦瑶正在卸妆,马嘉祺推门而入。

"表现得很好,"他笑着说,"比我预想的还要好。"

苏悦瑶疲惫地笑了笑:"谢谢。不过我更在意的是,那些质疑我的人,他们会怎么看?"

马嘉祺坐到她旁边:"有些人的看法永远不会改变,我们无法控制。但我们可以控制的是自己如何回应。你已经用作品说话,这才是最重要的。"

他递给苏悦瑶一张纸条:"这是张真源的,他今天也来了,太忙没能来看演出,这是他托我给你的。"

苏悦瑶打开纸条,上面写着:"看哭了。你让'另一个自我'不只是镜子里的倒影,而是成为了活生生的人。这是艺术最珍贵的能力——让虚构拥有真实的力量。"

这一刻,苏悦瑶感到一股暖流涌遍全身。她知道,无论前路多么崎岖,都有人在自己看不到的地方默默支持着。

三个月后,《双面镜像》作为学生创作的代表作,被邀请到业内小剧场进行公演。演出结束后,一位知名的影视制片人找到了苏悦瑶和创作团队。

"这部作品有深度,也有市场潜力,"制片人真诚地说,"如果有兴趣,我们可以考虑将其改编成网剧或电影。你们有兴趣参与开发吗?"

这个突如其来的机会让所有人都感到振奋,但又充满挑战。李明哲握紧拳头:"如果我们能把这个故事搬上大屏幕,那将是对我们创作理念的最好证明。"

王浩然则更加冷静:"机会难得,但我们也要慎重考虑。改编过程中如何保持原作的精髓,又适应市场的需求,这是一个难题。"

作为女主角和主要创作者,苏悦瑶感到前所未有的压力。一方面,这是一个将艺术作品转化为更广泛影响力的绝佳机会;另一方面,她也害怕在商业化的过程中,作品会被改得面目全非。

回到家后,她翻开手机,看到了马嘉祺发来的消息:"听说《双面镜像》有了新的发展机会?记住,不论选择哪条路,我们都在你身后。真实的表达永远不会过时,也永远不会失去价值。"

苏悦瑶深吸一口气,回复道:"谢谢。无论如何,我都会铭记我们的初衷——用艺术表达真实,用作品连接人心。"

第二天,创作团队进行了一次长谈。经过几轮讨论,他们最终决定接受制片人的提议,但同时也列出了必须保留的核心元素和底线。

"我们的作品不仅仅是一个故事,"苏悦瑶在会议上坚定地说,"它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心灵写照。无论多么艰难,我们都不能放弃对真实和深度的追求。"

这一决定得到了团队的一致支持。接下来的日子里,他们开始与制片团队合作,参与改编工作,努力在艺术追求和市场需求之间找到平衡点。

与此同时,学校里关于苏悦瑶的讨论也从未停止。有人欣赏她的才华和勇气,也有人依然持有偏见。但无论外界如何评价,苏悦瑶都已经学会了在这些声音中找到平衡——她不再被他人的看法所左右,而是专注于自己的成长和创作。

期末来临之际,苏悦瑶站在戏剧学院的颁奖典礼上,作为优秀剧作和最佳表演的双料得主,接受全场师生的掌声。在聚光灯下,她微笑着向台下鞠躬,眼中闪烁的,是坚定与自豪。

而在剧院的角落,马嘉祺、丁程鑫和其他成员,以及李明哲、王浩然等朋友,默默地为她鼓掌。他们知道,这只是苏悦瑶璀璨星途的开始,前方还有更多未知和挑战等待着她,而她,已然做好了准备。

在追光下,苏悦瑶不再只是一个追随星辰的女孩。她已经成为了一颗正在发光的星辰,用自己的光芒,照亮自己,也温暖他人。

上一章 第八章 峥嵘初现 星路同行最新章节 下一章 第十章 破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