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你我情深难却.61
by.温榆冬
霍雨浩X唐舞桐
/
清晨的阳光透过百叶窗,在“欧拉公式”二楼音乐区的地板上划出细长的光带。霍雨浩站在智能白板前,指尖划过屏幕上的日历——一个被特殊标记的日期闪烁着柔和的粉金色光晕。
“根据历史数据回溯,”他转身对正在调整麦克风角度的唐舞桐说,“三年前的今天,晚上9点17分,你为我调了第一杯‘数学家之梦’。”
唐舞桐的手微微一顿,蓝粉渐变的发丝从肩头滑落。她抬头看向白板上自动生成的3D时间轴,上面精确标注着初遇至今的1095天14小时23分钟。数据节点间串联着维也纳的星空、罗马的落日、冰岛极光下颤抖的吻,以及无数个在酒吧打烊后共享的静谧夜晚。
“霍教授,”她放下麦克风,眼角漾开细碎的笑意,“你连这个都建立了数学模型?”
霍雨浩推了推眼镜,白板界面立刻切换成不断滚动的公式:“基于泊松分布与情感记忆强度加权算法。不过…”他停顿片刻,耳根泛起淡红,“今天的数据波动显著偏离预测曲线。”
唐舞桐走近白板,指尖轻触某个突然飙升的数据点——那是去年今日她发烧时,霍雨浩彻夜未眠记录的体温变化曲线。相邻的节点显示着他搜索“姜茶最优熬制方案”的浏览记录,以及凌晨四点发送给陈云华的求助信息。
“偏离曲线才是活生生的人啊。”她笑着关掉白板,从包里取出一个牛皮纸袋,“看看这个能不能让你的算法更混乱?”
纸袋里滑出一本手工装订的乐谱。霍雨浩翻开泛黄的纸张,呼吸骤然凝滞——那是霍云儿青年时期创作的未完成手稿《星轨变奏曲》,最后一页的铅笔字迹因岁月而模糊,但残留着母亲特有的、将数学符号与音符融合的记谱方式。
“李教授帮忙找到的,”唐舞桐轻声说,“她说你母亲创作这首曲子时,正在思考天体运行周期与音乐节拍的映射关系。”
霍雨浩的指尖抚过五线谱边缘的傅里叶变换草稿,突然转身走向角落的钢琴。当第一个音符响起时,唐舞桐悄悄按下控制钮。天花板上的星空投影仪洒下光点,随着旋律缓缓旋转,如同将手稿中的数学幻想具象化。
“缺少的第三乐章…”霍雨浩在乐章间歇抬头,镜片后的蓝眸闪烁着罕见的水光,“母亲当年卡在了黄金分割点与不和谐音程的平衡问题上。”
唐舞桐走到他身边,指尖在琴键上方悬停:“或许她需要的不是平衡,而是像这样——”她按下两个看似冲突的和弦,刺耳的音符在持续中奇异地融化成令人心颤的温柔。
黄昏降临时,戴浩和唐三竟先后推开了酒吧的门。两位老人各自带着礼物:戴浩拎着修复好的老式黑胶唱机,唐三抱着霍云儿当年最爱的茉莉花苗。当《星轨变奏曲》在唱针下流淌时,四个人安静地坐在暮色中,仿佛时光悄然缝合了所有裂缝。
深夜打烊后,霍雨浩突然拉住要关灯的唐舞桐。他展开一张手绘地图,上面用荧光笔标记出贯穿城市的七个点:“根据母亲手稿的暗示,我计算出了‘星空漫步路线’。”
他们沿着地图行走,在每个标记点停下。有时是天文馆墙角的星座浮雕,有时是便利店门口播放着爵士乐的老收音机,最终抵达母亲母校后墙的紫藤花架——这里能同时观测到北极星与天琴座。
霍雨浩从口袋取出微型望远镜时,唐舞桐忽然笑了:“你连观测工具都备好了?”
“装备完备率100%。”他认真调整焦距,却突然僵住——望远镜视场里,北极星下方缓缓升起一盏孔明灯,灯纸上墨迹淋漓地写着:e^iπ +1=0。
更多灯火接连升起,每盏都写着公式的一部分。它们排列成螺旋轨迹,如同母亲手稿里描绘的星轨。最后升起的灯盏上画着钢琴与酒杯的剪影,下方是一行小字:“献给让所有公式拥有温度的人”。
“温榆冬和陈云华?”唐舞桐眼眶发热地问。
霍雨浩摇头,指向远处树影里偷笑的温榆冬和正在操作无人机的陈云华,以及更远处并肩站立的戴浩与唐三。所有灯火在夜空中拼出完整的欧拉公式,而后如星雨般缓缓消散。
回家路上,霍雨浩在公寓门口忽然停步。他打开手机展示新生成的曲线图:代表今日情感强度的数据点冲破坐标轴顶端,形成持续平滑的高原。
“算法需要升级了。”他收起手机,轻轻抵住她的额头,“因为从今天起,幸福变成了常数。”
唐舞桐在星空下吻住他时,想起母亲乐谱边缘的铅笔注释:“最伟大的公式,永远在理性与爱的交汇处诞生。”
/
榆眠桉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