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晨七点的北京,阳光刚越过写字楼的楼顶,国家队训练馆里已经回荡着乒乓球撞击球台的清脆声响。王楚钦褪去了昨晚的温柔,一身红色训练服衬得他气色愈发饱满,汗水顺着额角滑落,滴在墨绿色的球台上,晕开一小片湿痕。
王楚钦“再来再来”
他对着陪练喊了一声,手腕猛地发力,白色的乒乓球如流星般窜过球网,带着凌厉的旋转。新加坡大满贯的夺冠余热还未散去,但他心里清楚,新的赛事已在眼前,每一次挥拍都不能有丝毫懈怠。
与此同时你刚从车上手拿咖啡,着急忙慌前去打卡,随后跟随人流前往了办公室。
姜琦“早,施诗姐”
施诗“早上好宝贝”
江起“施诗,我昨天刷微博看到你和王楚钦上热搜了。”
施诗“嗯,我也看到了。”
江起“还不公开吗?”
施诗“没到时间”
姜琦“走了走了,开会。”
江起“行,先去开会吧。”
晨光透过航天办公楼的百叶窗,在会议室的长条桌上投下斑驳的光影你推门而入时,桌面上已铺满深蓝色封面的方案文本,边角贴着醒目的黄色标签,密密麻麻的批注里藏着团队近半年的心血。
龙套“施诗,昨晚最后调整的轨道参数表放您这儿了。”
林薇抱着一摞打印纸走进来,眼底带着熬夜后的红血丝,却难掩兴奋。
龙套“光学载荷团队刚发来消息,地面测试精度比预期高了0.3个百分点。”
施诗“辛苦大家了,今天咱们把总体方案过最后一遍,尤其是着陆器与返回舱的对接流程,这是整个任务的关键节点。”
会议室的门陆续关上,二十多双眼睛聚焦在前方的投影幕布上。当你点击鼠标,屏幕上瞬间亮起深空探测器的三维模型,银灰色的机身线条流畅,着陆腿像展开的羽翼,在深蓝色的虚拟背景中静静矗立。
施诗“首先回顾任务目标:探测器将在2027年发射,奔赴小行星带开展科学探测,完成样本采集后返回地球。目前方案已完成三轮评审,今天重点讨论四个核心问题:推进系统冗余设计、着陆缓冲机构优化、样本密封技术选型,以及地面测控链路规划。”
龙套张姐:“施诗,关于推进剂储备,我们还是建议增加15%的冗余量。虽然会增加探测器重量,但考虑到深空环境的不确定性,多一层保障更稳妥。我们做过模拟,即使遭遇微流星体撞击导致少量泄漏,冗余推进剂也能支撑完成任务。”
江起“冗余量可以增加,但重量必须控制在50公斤以内。结构团队需要同步优化着陆器外壳材料,用新型碳纤维复合材料替换现有合金,把重量省出来。”
龙套“没问题,我们已经做过材料测试,新型材料的强度比现有合金高30%,重量却能减轻20%,下周就能出具体的修改方案。”
讨论逐渐深入,投影幕布上的图表不断切换,从动力系统到测控链路,从 thermal control(热控)方案到应急故障预案,每一个细节都被反复推敲。
施诗“着陆缓冲机构在模拟月壤中的测试数据再放一遍,我要看冲击加速度的峰值曲线样本密封舱的温度控制精度能不能再提高0.5摄氏度?极端环境下可能影响样本活性”
窗外的阳光渐渐升高,透过百叶窗的缝隙在桌面上移动。林薇悄悄起身,给每个人的咖啡杯续上热水。
施诗“谢了”
龙套“不客气”
龙套“施诗,小行星带距离地球最远时超过5亿公里,信号传输延迟会达到半个多小时,这对实时控制是个巨大挑战。我们建议采用中继卫星转发,但目前的中继卫星覆盖范围还达不到。”
江起“可以调整测控站点布局,在南半球新增一个地面站,配合深空测控网的现有设备,能把信号延迟缩短到25分钟以内。另外,软件团队需要开发自主导航算法,让探测器具备一定的自主决策能力,减少对地面指令的依赖。”
龙套“自主导航算法已经完成原型开发,正在进行仿真测试,预计下个月能完成验证。”
时间在紧张的讨论中悄然流逝,当墙上的时钟指向中午十二点时,你终于合上了笔记本电脑。看着在场的同事们,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
施诗“四个核心问题都有了明确的解决方案,各团队按今天确定的方案推进,下周进行第四次评审。最后一件事,关于探测器取名字的事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