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林离开那天,李木子把自己锁在房间里。抽屉深处躺着被退回的信封,邮戳显示来自维也纳。她数着信封上的邮戳,从17岁到20岁,整整三十七封。每一封信都原封不动,她没有勇气拆开,害怕看到那些可能已经变质的承诺。
大学音乐系的琴房里,李木子的指尖在琴键上游走,弹出的《月光》却带着苦涩的味道。她常在校刊上看到苏林的消息:国际钢琴大赛金奖得主、卡内基音乐厅最年轻的演奏家。配图里的他穿着笔挺西装,笑容疏离而优雅。
某个深秋的傍晚,她在校史馆意外发现尘封的档案。泛黄的值班记录显示,高三那年的雨夜,有个男生在校门口徘徊到凌晨三点。照片上模糊的剪影让她呼吸停滞——那个倔强的背影,分明是苏林。
她开始疯狂地寻找关于苏林的一切。在旧书店,她淘到一本苏林的访谈录。当看到"我的音乐灵感,都来自童年时那个总爱跟在我身后的女孩"时,泪水终于决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