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话锋一转,用红笔在示意图上画了个圈,“他拧这个直线的时候,手腕有个小习惯,会稍微多压一点,球的弧线会比较低平,但旋转会弱一些。你注意看他的引拍,如果肩膀下沉的幅度比平时大一点点,八成就是要变直线了!这时候,你别慌着侧身,先迎上去,用快带或者快撕,压他的反手位,别让他舒服地衔接下一板正手!”
她一边说,一边模仿王楚钦的引拍动作,惟妙惟肖,连王楚钦那略带痞气的微表情都学了几分。梁靖崑看得目瞪口呆,下意识地点头。
“其次,他的正手。”木槿瑶又换了一支蓝色的笔,“大头的正手爆冲,力量是足,但他发力之后,重心压得比较前,还原稍微慢零点几秒。尤其是他侧身全力正手拉完之后,他回位的习惯是先动右脚,这时候他中路的空档是最大的!你就盯着他这个时间差,不用发死力,把球回得快一点,落点刁一点,送到他正手位偏中间的位置,让他够着打,别扭死他!”
为了演示,木槿瑶甚至模仿王楚钦侧身拉球后重心前冲、然后别扭回位的样子,动作夸张却精准地抓住了特点,逗得梁靖崑差点笑出声,但在木槿瑶警告的目光扫过来时,又赶紧憋住,摆出认真听讲的表情。
“还有他的接发球!”木槿瑶越讲越兴奋,仿佛找到了当教练的乐趣,“大头判断发球,有时候喜欢靠猜,尤其是对于那种看起来像下旋其实不转的球。你明天发球的时候,可以多用用那种动作看起来很向下切,但触球瞬间手腕向上勾一下的不转球。他十有八九会当成下旋去搓,一搓就高!机会就来了!”
她手舞足蹈,将王楚钦在场上那些细微的习惯、下意识的反应、甚至情绪波动时可能的技术变形,都分析得头头是道,脉络清晰。她不是以对手的角度,而是以最亲密的队友、最了解的“敌人”的角度,将王楚钦的技术体系拆解得明明白白。
梁靖崑从一开始的疑惑,到后来的惊讶,再到最后的佩服,心情经历了一百八十度大转弯。他这才真正意识到,木槿瑶能取得今天的成就,绝不仅仅靠的是天赋和那股狠劲,她对乒乓球的理解、对对手的洞察,尤其是对王楚钦这种老对手的熟悉,已经到了一个非常精细的程度。这堂课,比他平时和教练看十遍录像收获都大!
“总之,”木槿瑶最后总结,用马克笔重重地在白板上点了一下,眼神里闪烁着“复仇”的小火苗,“打大头,不能硬碰硬,要打乱他的节奏,抓住他习惯里的那些‘小别扭’,让他打得难受!他一难受,就容易急,一急,失误就来了!明白了吗?”
“明白了!瑶瑶!太清楚了!”梁靖崑由衷地点头,心里对明天的比赛,莫名地多了几分信心和期待。原来,比赛还可以这么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