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砧催岁晚,木叶下空庭。
去日随川逝,来程似雾溟。
荣枯皆有数,得失岂无凭。
且抱松间月,清辉照独醒。
作者永闯
译文
寒夜里的捣衣声催促着岁末来临,树叶飘落,空荡的庭院更显萧疏。
逝去的日子像河水一样奔流不息,未来的前路却像迷雾般模糊不清。
草木的繁荣与枯萎自有定数,人生的得失又怎会没有缘由?
姑且怀抱松间的明月,让清冷的光辉照亮清醒的自己。
赏析
这首《岁暮感怀》以岁末之景起兴,融景入情,在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中,透着对人生规律的通透与对内心坚守的笃定,意境清寂而意韵深远。
- 前四句:借景起兴,写尽岁暮之思
“寒砧催岁晚,木叶下空庭”,开篇以“寒砧”(寒冬里的捣衣声,古时多为家人准备冬衣,暗含时序推移与思乡意)和“木叶下”(落叶)两个典型意象,勾勒出岁末的清冷与萧瑟。“催”字点明时光的紧迫,“空庭”则添寂寥之感,为“感怀”铺垫出沉郁的基调。
“去日随川逝,来程似雾溟”紧承“岁晚”,将“去日”比作奔涌的河水,写时光一去不返的迅疾;将“来程”喻为迷蒙的雾气,道未来的未知与渺茫。一“逝”一“溟”,既写尽对过往的怅惘,也暗含对前路的迷茫,将岁末之际的复杂心绪具象化。
- 后四句:由情入理,显通透之境
“荣枯皆有数,得失岂无凭”是诗人对人生的顿悟。从自然草木的“荣枯”有定数,联想到人生的“得失”亦有缘由——不必强求,不必执念,万事皆有其规律。这两句跳出个人情绪的纠结,以理性观照人生,为后文的释然做了铺垫。
“且抱松间月,清辉照独醒”是全诗的点睛之笔。“松间月”象征着高洁、澄澈的精神追求,“抱”字显主动,暗含坚守之意;“独醒”则与世俗的浑噩形成对比,即便世事纷扰、前路不明,仍愿保持内心的清醒与纯粹。清冷的月光照亮“独醒”之人,既呼应了开篇的清寂,又赋予这份孤独以坚定的力量,让诗意从感慨升华为对精神境界的坚守。
全诗以“岁暮”为时间节点,从“景”到“情”再到“理”,层层递进。前四句写尽岁末的萧疏与时光的迷茫,后四句则以对自然与人生规律的顿悟,落脚于对内心坚守的笃定。在寒砧、落叶的清寂中,松间明月的清辉恰似诗人的精神坐标,于感伤中见通透,于迷茫中显坚守,余味悠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