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宋的思想星空中,张载以其“太虚即气”的独特哲学思想,如同一颗璀璨的恒星,照亮了中国古代哲学发展的道路。他的思想不仅是对传统哲学的深刻反思与创新,更是对宇宙、人生、社会等诸多重大问题的深邃洞察,为后世留下了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
少年壮志,结缘儒家
宋真宗天禧四年(1020年),张载出生于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他出身官宦世家,祖上可以追溯到西晋时期的文学家张载,家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对他的成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自幼,张载便展现出非凡的聪慧与志向,对知识充满了强烈的渴望。
少年时期的张载,对兵法有着浓厚的兴趣,常常研读兵书,与伙伴们谈论军事战略。当时,北宋面临着西夏等边疆政权的威胁,年轻的张载心怀报国之志,渴望能够投身军旅,收复失地,为国家的安宁贡献自己的力量。他甚至曾计划联络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组织民间武装,试图收复洮西失地。然而,命运的转折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年),范仲淹出任陕西经略安抚副使,负责抵御西夏的入侵。张载听闻范仲淹的大名,怀着崇敬与期待,前往拜谒。范仲淹见到张载后,对他的才华和志向十分赞赏,但也深知战争的残酷与复杂,认为张载更适合在学术领域发挥自己的才能。他对张载说:“儒者自有名教可乐,何事于兵?”并劝他研读《中庸》。这次会面,成为张载人生的重要转折点,他开始深入研究儒家经典,逐渐走上了学术探索的道路。
求学问道,自成一家
在范仲淹的指引下,张载开始潜心研读儒家《六经》。他以《易》为宗,以《中庸》为体,以孔、孟为法,广泛涉猎,深入思考,力求领悟儒家思想的精髓。然而,他并不满足于对儒家经典的传统解读,而是不断探索,试图构建自己的哲学体系。
为了寻求更高深的学问,张载四处求学问道。他与当时的许多学者交流切磋,汲取各方之长。他曾与程颢、程颐兄弟探讨学术问题,彼此之间相互启发,共同进步。程颢称赞张载的见解“深淳”,而张载也对二程的学问表示赞赏。在与其他学者的交流中,张载不断完善自己的思想,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学术风格。
经过多年的钻研与思考,张载提出了“太虚即气”的哲学命题,这一命题成为他哲学体系的核心。他认为,“气”是宇宙万物的物质性本原,“太虚”是气的自然状态,其聚而为有形为万物,散而为无形即为“太虚”。他在《正蒙·太和》中写道:“太虚无形,气之本体。其聚其散,变化之客形尔。”“太虚不能无气。气不能不聚而为万物,万物不能不散而为太虚。”他用冰和水的关系来形象地比喻气与太虚的关系,气之聚散于太虚,犹冰凝释于水。知道了“太虚”乃“气”存在的一种形态,就不会把它理解为“无”。
张载认为,“气”的存在形式有两种:一种是凝聚的状态,表现为具体的事物;另一种是消散的状态,呈现为无形的“太虚”。世界只有“幽明”之分,不存在“有无”之别。有形之物是气聚的结果,而气散则为虚空,无光无色,人不得而见。“太虚”虽然无形,但并非空无一物,而是充满了一种清稀细微之气,只是人们无法直接感知而已。他的这一观点,打破了以往哲学家对世界本体的片面认识,无论是认为世界的本体是自然界某一具体物质,还是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现象背后的精神本体,张载都以“气”为核心,构建了一个更为全面、深刻的宇宙观。
讲学关中,传承关学
嘉祐二年(1057年),张载考中进士,踏上了仕途。他先后担任祁州司法参军、云岩县令等职。在任职期间,他关心百姓疾苦,致力于推行儒家的道德教化,以实际行动践行着自己的政治理念。他重视民生,积极解决百姓生活中的问题,努力营造和谐的社会秩序。
然而,张载的内心始终对学术研究充满了热情。熙宁三年(1070年),王安石变法全面展开,张载虽然与王安石在一些政治观点上存在分歧,但他并未直接参与变法的争论。他选择离开官场,回到家乡凤翔郿县(今陕西省宝鸡市眉县横渠镇),开始了专心讲学著述的生涯。
在横渠镇,张载广收门徒,讲学授业。他的讲学风格朴实无华,注重启发学生的思考。他以自己对儒家经典的独特理解和“太虚即气”的哲学思想为核心,深入浅出地讲解儒家的道德伦理、人生哲学和社会理想。他的学生们来自不同的背景,但都被他的学识和人格魅力所吸引,聚集在他的门下,聆听他的教诲。
张载讲学的内容涵盖广泛,不仅包括儒家经典的解读,还涉及到对宇宙、人生、社会等诸多问题的探讨。他鼓励学生们独立思考,勇于质疑,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批判性思维。在他的教导下,一批优秀的学者逐渐成长起来,形成了以他为核心的学术流派——关学。关学以其注重实际、强调经世致用的特点,在北宋的思想界独树一帜,与当时的濂学、洛学、闽学等学派相互辉映,共同推动了宋代理学的发展。
著书立说,思想大成
在讲学的同时,张载还致力于著书立说,将自己的思想体系化、理论化。他的主要著作有《正蒙》《横渠易说》《经学理窟》等,其中《正蒙》是他的代表作,集中体现了他的哲学思想。
《正蒙》以“太虚即气”为核心,全面阐述了他对宇宙、人生、人性、道德等问题的看法。在这部著作中,张载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哲学命题,如“一物两体”“动非自外”“一故神,两故化”等。“一物两体”认为,任何事物都包含着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如虚实、动静、聚散、清浊等,事物的变化正是由于这两个方面的相互作用。“动非自外”强调事物的运动变化是由其内部的矛盾所引起的,而不是来自外部的推动。“一故神,两故化”则进一步阐述了事物变化的原因,“一”指事物的统一性,“两”指事物的对立性,事物的变化是由于其统一性和对立性的相互作用,这种变化是神妙莫测的,也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
张载还在《正蒙》中对人性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他认为,人性有天地之性和气质之性之分。天地之性是至善的,是人的本质属性;气质之性则是由人的生理和心理条件所决定的,有善有恶。通过教育和修养,可以变化气质,恢复天地之性,达到道德的完善。他的人性论为儒家的道德修养提供了理论基础,对后世的思想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除了《正蒙》,张载的《横渠易说》是他对《易经》的解读和阐释。他以自己的哲学思想为指导,对《易经》的卦象、爻辞进行了重新解读,赋予了《易经》新的内涵。他认为,《易经》不仅是一部占卜的书,更是一部蕴含着深刻哲学思想的经典,通过对《易经》的研究,可以领悟宇宙和人生的真谛。《经学理窟》则是他对儒家经典的读书笔记和讲学记录,内容涉及《论语》《孟子》《诗经》《尚书》等多部经典,展现了他对儒家经典的深入理解和独特见解。
思想影响,光照后世
张载的思想在当时就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他的学生们将他的思想传承下去,关学在北宋时期成为一支重要的学术力量。他的“太虚即气”的哲学思想,不仅对当时的哲学界产生了冲击,也为后世的唯物主义哲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明代的王廷相继承了张载的哲学思想,对“太虚即气”进行了进一步的解释和发挥。他认为,“天地未形,唯有太空,空即太虚,冲然元气”,强调了元气在宇宙中的本体地位。明清之际的王夫之更是全面发挥了张载的元气本体论,明确提出宇宙是由元气构成的物质实体,“阴阳二气充满太虚,此外更无他物,亦无间隙。天之象,地之形,皆其范围也”。王夫之的思想进一步完善了张载的哲学体系,使其在唯物主义哲学的发展史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名言,被后世称为“横渠四句教”,成为了儒家知识分子的最高追求和精神境界的象征。这四句话体现了张载对社会、对人民的高度责任感和使命感,激励着无数后来者为了实现社会的和谐、人民的幸福而努力奋斗。“为天地立心”,是指为社会重建精神价值,确立道德秩序;“为生民立命”,是指为民众确立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帮助他们安身立命;“为往圣继绝学”,是指继承和发扬古代圣贤的学说文化,使优秀的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为万世开太平”,是指为千秋万代开创和平繁荣的社会局面,让人民能够安居乐业。
张载的思想不仅在哲学领域有着重要的地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其他方面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教育方面,他强调培养学生的品德和才能,注重启发式教学,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这些教育理念对后世的教育发展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在文学方面,他的著作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和哲理,为后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素材和灵感。在社会伦理方面,他倡导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对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生命落幕,精神不朽
熙宁十年(1077年),张载再次被朝廷征召,担任同知太常礼院。然而,此时的他身体已经十分虚弱,疾病缠身。在任职期间,他依然尽心尽力,为朝廷的礼仪制度改革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但由于病情加重,他不得不辞去职务,踏上归乡之路。
在归乡途中,张载的病情急剧恶化。当他行至临潼时,不幸病逝,享年五十八岁。他的离世,是北宋思想界的一大损失,人们对他的离去深感悲痛。他的学生们将他的遗体护送回横渠镇,安葬在那里。
张载虽然离开了人世,但他的思想和精神却永远地留在了人们的心中。他以其卓越的智慧和不懈的努力,构建了一个博大精深的哲学体系,为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的“太虚即气”的思想,打破了传统哲学的束缚,为人们认识世界提供了新的视角;他的“横渠四句教”,成为了儒家知识分子的精神支柱,激励着后人不断追求真理,为社会的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张载的一生,是追求真理、追求智慧的一生。他在学术上的成就和对社会的贡献,使他成为了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思想如同璀璨的星辰,在历史的长河中闪耀着永恒的光芒,为后世留下了无尽的启示和思考。无论是在哲学研究、文化传承还是社会发展等方面,张载的思想都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