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区楼下的月季总在争论。重瓣的那株嫌单瓣的不够雍容,单瓣的又笑重瓣的藏不住虫;粉色的觉得红色太张扬,红色的瞧不上粉色太怯懦。只有角落里那株被风雨打折过枝桠的,歪歪扭扭地开着几朵半残的花,却引来最多蜜蜂——它从不在乎自己是不是规整,只是自顾自地把香气酿得浓些,再浓些。
人有时也像这些花。我们总在纠结自己的“不完美”:嫌个子不够挺拔,嫌笑起来眼角有细纹,嫌说话不够圆滑,嫌才华配不上野心。我们对着镜子挑拣瑕疵,在人群里模仿他人的模样,以为只有磨平所有棱角,才能被世界温柔接纳。可到头来才发现,那些被我们刻意藏起的“不完美”,恰恰是最鲜活的自己;而这个本就不完美的世界,从来不需要千篇一律的复刻品。
做自己,从来不是要成为“完美的人”,而是学会与自己的“不完美”握手言和。贝多芬在失聪后写下《第九交响曲》,那些被命运撕开的裂缝,最终成了让光涌进来的地方;梵高的画在生前无人问津,他笔下扭曲的星空、燃烧的向日葵,在当时看来是“不合时宜的疯狂”,如今却成了艺术史上最炽热的灵魂独白。他们的“不完美”——身体的残缺,精神的偏执,曾让他们被世界误解,却也让他们的作品有了独树一帜的生命力。就像一块未经打磨的玉,那些粗糙的纹路里,藏着最本真的光泽。
这个世界的可爱,恰恰在于它的不完美。春天会有倒春寒,夏天常有雷阵雨,秋天的落叶总扫不干净,冬天的阳光也吝啬得很。可正是这些“不完美”,让万物有了生长的节奏:因为有寒流,花开时才更让人珍惜;因为有风雨,彩虹出现时才更显绚烂。人际关系也是如此,没有永远不争吵的朋友,没有从不犯错的爱人,那些磕磕绊绊的瞬间,那些需要彼此包容的时刻,才让感情有了温度。如果世界是一块完美的水晶,晶莹剔透却没有瑕疵,反而会失去烟火气里的真实。
我们常常误以为,“做自己”需要勇气对抗世界,其实更需要勇气接纳自己。有位朋友曾因为口吃而自卑,每次开会都躲在角落,生怕被人点名发言。直到有一次,他硬着头皮分享方案,结结巴巴却异常真诚,结束时全场响起了掌声。后来他说:“那天我才发现,大家在意的不是我说话顺不顺,而是我讲的内容有没有价值。”原来很多时候,是我们自己把“不完美”放大成了枷锁,而世界其实比我们想象中宽容——它不要求你样样出色,只期待你真实地存在。
就像自然界从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人间也不该有两个完全一样的人。有人擅长在聚光灯下发光,有人偏爱在角落里安静生长;有人能言善辩是天赋,有人沉默寡言是风骨。这些差异不是“缺点”,而是让世界丰富起来的色彩。如果所有人都追求同一种“完美”,那人间该多单调:就像所有花都长成玫瑰,所有鸟都唱同一支歌,所有路都通向同一个终点,那样的世界,才是真正的荒芜。
其实,“做自己”的本质,是承认“我就是这样”,也接受“世界就是这样”。接受自己会犯错,会软弱,会有撑不下去的时刻;也接受世界有不公,有偏见,有难以理喻的规则。然后在这样的“不完美”里,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像那株歪脖子月季,不与群芳争艳,只把自己的香气酿得饱满;像山间的溪流,不羡慕大海的壮阔,只顺着自己的方向流淌,终会汇入江河。
人生不是一场“完美竞赛”,而是一段与自己、与世界和解的旅程。当我们不再纠结于“不够好”,不再强迫自己活成别人的样子,才能听见内心的声音,看见自己的光芒。毕竟,这个世界本来就不完美,而正是那些带着瑕疵的、真实的“我们”,才让它有了无限可能。
所以,不必强求圆满,不必刻意讨好。做自己就好,像一棵自由生长的树,有枝繁叶茂的骄傲,也有风吹雨打的从容。因为你要知道,你的不完美,和这个世界的不完美一样,都是独一无二的馈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