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轻小说 > 永闯文集
本书标签: 轻小说 

天地间气,第一流人物范仲淹传

永闯文集

范仲淹传

一、孤寒砥砺:从断齑画粥到进士及第

北宋端拱二年(989年),徐州节度掌书记官舍内,一声婴儿啼哭划破秋夜。这个新生儿便是范仲淹,父亲范墉时任武宁军节度掌书记,却在他两岁时猝然离世。母亲谢氏携幼子改嫁朱文翰,范仲淹遂改名“朱说”,在山东长山县的朱家度过了寄人篱下的童年。

少年时的范仲淹已显露出异于常人的坚韧。他在长白山醴泉寺苦读,每日将米粥冷凝后划成四块,配咸菜分两餐果腹,这“断齑画粥”的清苦,成了他砥砺心志的修行。一次,同窗好友见他食不果腹,送来丰盛饭菜,他却原封不动退还,坦言:“吾已习惯食粥,若享佳肴,恐日后难安清贫。”这份对本心的坚守,贯穿了他的一生。

二十三岁那年,范仲淹偶然得知身世真相,如遭雷击。他拜别母亲,毅然离开朱家,徒步赴应天府书院求学。书院内,他昼夜苦读,冬日倦极便以冷水泼面,五年间未尝解衣就枕。真宗赵恒路过书院时,诸生争相围观,唯有范仲淹端坐诵读,言“今日安心向学,日后见天子亦不晚”。这份沉潜,让他在儒家经典中汲取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精神养分。

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登蔡齐榜进士第,初授广德军司理参军。他上任后的第一件事,便是将母亲从朱家接回奉养;任集庆军节度推官时,他正式奏请朝廷恢复范姓,在《复姓表》中写道:“志在投艰,敢忘祖德?”此时的他,虽官位低微,却已将“忠孝”二字刻入骨髓。在地方任职期间,他断案如神,每遇疑案必亲赴现场勘查,广德军百姓称他“范青天”,连上司都惊叹“此子有王佐之才”。

二、犯颜直谏:三起三落中的士大夫风骨

天圣五年(1027年),范仲淹因母丧守制,应天府知府晏殊邀其执掌书院教席。他革新教法,主张“经世致用”,鼓励学子“明体达用”,将学问与治世相结合。书院学风为之一振,从学者常数百人,其中不乏后来的名臣富弼。守制期满后,晏殊荐他入京任秘阁校理,这个负责整理皇家典籍的职位,让他得以窥见朝政核心。

此时仁宗年幼,刘太后垂帘听政。天圣七年(1029年)冬至,刘太后欲让仁宗率百官为自己祝寿,范仲淹上疏直言:“天子之母,当守礼度,若陛下屈尊拜母,何以示天下?”疏文递上,朝野震动。晏殊怒斥他“狂妄邀名”,范仲淹却回书:“仲淹谬辱公举,每惧不称,今直言而获罪,虽死不悔!”最终,他被贬为河中府通判,临行前对同僚说:“宁鸣而死,不默而生,此士大夫本分也。”这是他第一次因谏被贬,却奠定了“遇事敢言”的政治底色。

明道二年(1033年),刘太后去世,仁宗亲政,范仲淹被召回任右司谏。未几,仁宗因郭皇后无子欲废后,范仲淹率台谏官伏阙进谏,在宫殿门口与宰相吕夷简激烈争执:“皇后无过,废之无名!”仁宗震怒,将他贬为睦州知州。赴任途中,他见太湖沿岸百姓流离,写下“静江堂下百株梅,为谁零落为谁开”,字间满是忧民之思。在睦州,他重修严子陵钓台,作《严先生祠堂记》,以“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寄托对风骨的推崇。

景祐二年(1035年),范仲淹再被召回,任礼部员外郎。他与吕夷简的矛盾因吏治问题再度激化——吕夷简任人唯亲,官员升迁只论年资;范仲淹则主张“择贤任能”,绘制《百官图》呈给仁宗,直指吕夷简“进贤退不肖”失当。吕夷简反诬他“越职言事,离间君臣”,范仲淹被贬知饶州。此次被贬,秘书丞余靖、太子中允尹洙、馆阁校勘欧阳修因声援他一同遭贬,时人称为“四贤”。范仲淹在《赴桐庐郡淮上遇风》中写道:“一棹危于叶,旁观亦损神。他时在平地,无忽险中人”,既叹仕途险恶,更暗喻对民生疾苦的牵挂。

三、戍边西北:从文臣到统帅的战略重构

宝元元年(1038年),西夏李元昊称帝,宋夏战争爆发,宋军三战皆败,延州守将范雍被俘,西北边陲震动。康定元年(1040年),仁宗急召范仲淹为陕西经略安抚副使,与韩琦共掌西北军务。时人皆以为文臣不知兵,范仲淹却以一场彻底的军事改革,重塑了西北边防。

初到延州,他发现宋军“兵不识将,将不识兵”,军纪涣散。他大刀阔斧整顿:淘汰老弱,保留精壮;将延州兵分为六将,每将三千人,设将官专司训练,战时统一调度,史称“将兵法”。他亲自寻访将领,提拔狄青、种世衡等人才——狄青曾因犯罪面刺金印,范仲淹授他《左氏春秋》,告诫“为将不知古今,匹夫之勇耳”,狄青后来终成一代名将。

在防御策略上,范仲淹提出“积极防御”战略,反对韩琦“主动出击”的主张。他认为西夏“兵悍马劲,来去如风”,宋军应“修城筑寨,固守疆土,招抚羌人,孤立西夏”。他亲赴前线主持筑城,大顺城、青涧城等要塞拔地而起,形成绵延千里的防御体系。对羌人部落,他摒弃“剿杀”政策,亲赴部落与首领歃血为盟,赠以粮食、布匹,晓以“汉羌一家”之理,使得羌人“皆乐为宋用”,西夏失去盟友,势力大减。

庆历元年(1041年),好水川之战宋军惨败,韩琦被贬,范仲淹因力主稳健未受重责,改知庆州。在庆州,他写下《渔家傲·秋思》:“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词中既有戍边之苦,更有“燕然未勒”的报国壮志,成为边塞词的压卷之作。经他数年经营,西北“塞垣坚固,羌汉相安”,李元昊被迫遣使求和,宋夏于庆历四年(1044年)达成和议,西北边疆得以安定。

四、庆历新政:以改革图中兴的理想与顿挫

庆历三年(1043年),仁宗召范仲淹入京任参知政事(副宰相),韩琦、富弼等革新派亦被重用。面对“冗官、冗兵、冗费”的积弊,以及辽、夏环伺的外患,范仲淹向仁宗上《答手诏条陈十事》,提出十项改革措施,拉开“庆历新政”序幕。

新政的核心是整顿吏治。“明黜陟”打破按年资升迁的“磨勘”旧制,以政绩定奖惩;“抑侥幸”限制权贵子弟恩荫入仕,减少冗官;“择官长”令各路转运使严格考察州县官,罢免贪腐无能者。这些措施直击官僚集团利益,如“择官长”推行时,范仲淹手持官员名册,将庸碌者一笔勾去,富弼劝他“一笔勾之易,焉知一家哭”,他答:“一家哭何如一路哭?”

在民生与教育方面,“厚农桑”兴修水利,推广占城稻;“精贡举”改革科举,以经义、策论取代诗赋,培养实用人才;“减徭役”合并州县,减轻百姓负担。新政推行半年,官场风气为之一新,地方吏治清明,百姓负担减轻,开封府甚至出现“商旅增多,物价趋稳”的景象。

然而,改革触动了既得利益集团。吕夷简等保守派散布“范仲淹、富弼结党营私”的谣言,伪造“朋党榜”张贴于京城。仁宗本就对“朋党”敏感,渐生疑虑。庆历四年(1044年),契丹趁宋夏议和之际索要关南之地,范仲淹自请巡边,离京任陕西、河东宣抚使。次年,富弼、韩琦相继外放,新政措施陆续废止,“庆历新政”以失败告终。

离京前,范仲淹写下《灵乌赋》,以“宁鸣而死,不默而生”明志,回应“结党”指控。他虽痛心改革夭折,却从未后悔:“事虽未竟,然革弊之心已明,后世必有继之者。”事实上,他的改革理念为三十年后的王安石变法提供了重要借鉴。

五、晚岁余晖:先忧后乐的精神丰碑

庆历五年(1045年)后,范仲淹历任邓州、杭州、青州等地知州,虽远离中枢,仍以民生为念。在邓州,他重修览秀亭,创建花洲书院,常与友人宴游赋诗,写下《岳阳楼记》。这篇散文并非作于岳阳楼,而是他听闻滕子京重修岳阳楼后,凭记忆与想象所作。文中“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句,既是他一生的写照,更凝聚了中国士大夫的精神内核。

在杭州任上,他遇上大饥荒,创新推行“以工代赈”:鼓励富人举办宴饮,大兴土木修建寺庙、官舍,为灾民提供就业;故意抬高粮价,吸引外地粮商运粮,最终粮价反降。他还奏请朝廷放宽盐禁,允许百姓贩卖私盐,缓解民生困境。这些举措,尽显“治世能臣”的务实智慧。

皇祐四年(1052年),范仲淹被任命为颍州知州,赴任途中病重。他在《遗表》中仍劝仁宗“亲贤臣,远小人,纳谏诤,斥奸邪”,对自家后事却只字未提。同年五月二十日,他病逝于徐州,享年六十四岁。仁宗亲书墓碑“褒贤之碑”,追赠兵部尚书,谥号“文正”——这是北宋文臣的最高荣誉。

范仲淹去世后,朝野震动。苏轼在《范文正公文集序》中说:“公在天圣中,居太夫人忧,则已有忧天下致太平之意,故为万言书以遗宰相。”朱熹称他“天地间气,第一流人物”。他的子孙亦承其志,次子范纯仁官至宰相,以“忠恕”治政,时人谓“范氏家风,古今所罕”。

结语

范仲淹的一生,是北宋士大夫精神的完美诠释。他起于孤寒,却始终以天下为己任;屡遭贬谪,却从未改其忧国忧民之志。从“断齑画粥”的少年,到犯颜直谏的谏官;从戍边御敌的统帅,到推行新政的改革者,他以“先忧后乐”的信念,在每一个角色里都做到了极致。

他的价值,不仅在于治政、戍边的功绩,更在于为后世树立了“士”的标杆——无论身处庙堂之高还是江湖之远,都以苍生为念,以道义为归。千载之下,读《岳阳楼记》,仍能感受到那份穿越时空的赤诚与担当。正如他在《南京书院题名记》中所言:“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十六字,早已超越个人命运,成为中华民族精神基因的一部分。

上一章 安之若命:与不可为处共生的人生哲学 永闯文集最新章节 下一章 以书生之身,怀经世之志王安石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