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轻小说 > 永闯文集
本书标签: 轻小说 

剑与词:岳飞的朱仙镇与风波亭

永闯文集

绍兴十一年腊月二十九(1142年1月27日),临安城的雪下得正紧。大理寺狱的墙角结着冰,岳飞望着窗外飘落的雪花,缓缓解开了囚衣。背上“尽忠报国”四个刺字,在烛火下泛着青黑色的光——那是母亲姚氏在他少年时刺下的印记,如今却成了奸臣口中“拥兵自重”的罪证。狱卒递上毒酒,他端起酒杯的手没有抖,目光穿过漫天风雪,仿佛又看到了郾城战场上,岳家军的铁蹄踏碎金兀术“拐子马”的烟尘。

这个三十九岁的将军,用一生践行了“精忠报国”的誓言,却最终倒在了自己誓死保卫的王朝手中。他的剑曾劈开金军的铁阵,他的词曾唤醒中原的民心,而历史记住的,不仅是朱仙镇的赫赫战功,更是风波亭的千古奇冤——就像他《满江红》里写的“莫等闲,白了少年头”,他的生命虽短,却在华夏的精神星空里,刻下了永不褪色的忠勇。

一、汤阴少年的枪与书

相州汤阴(今河南汤阴)的麦田里,少年岳飞总背着两把“武器”:一把是父亲岳和教他的长枪,另一把是母亲姚氏塞给他的《孙子兵法》。北宋末年的中原,早已没了“清明上河图”的繁华,辽金的铁蹄在边境蠢蠢欲动,村里的老人常说:“好儿郎,该去保家卫国。”

岳飞十五岁那年,黄河决堤,洪水淹没了汤阴。他背着母亲爬上大树,看着家园变成泽国,手里的枪杆被洪水泡得发胀。灾后,父亲岳和染病去世,临终前攥着他的手说:“为父没什么留给你,只有一句话——乱世里,枪要握得稳,心要站得正。”

为了糊口,岳飞去给地主家当佃农,闲暇时就去县里的武馆偷学武艺。他力气大得惊人,能拉开三百斤的硬弓,箭术更是百步穿杨。有次武馆教头故意刁难,让他射百米外的铜钱,他挽弓搭箭,“嗖”的一声,箭头正中钱眼,惊得围观者一片叫好。教头拍着他的肩膀说:“你这本事,该去从军。”

宣和四年(1122年),童贯率军征辽,二十岁的岳飞应征入伍。临行前,姚氏把他叫到跟前,取来绣花针,在他背上刺下“尽忠报国”四字。针尖刺破皮肤时,岳飞咬着牙没吭一声,母亲的眼泪滴在他背上,与血混在一起:“娘不要你当大官,只要你记住,你是大宋的兵,不能做对不起祖宗的事。”

这一刺,刺进了他的骨血里。后来他在《五岳祠盟记》里写“誓竭心力,不负君亲”,字字都带着汤阴麦田的泥土气,也带着母亲的体温。

二、建炎南渡的血与火

靖康二年(1127年),金军攻破开封,掳走徽、钦二帝,北宋灭亡。消息传到汤阴,岳飞正在家中为父守孝,他摔碎了酒杯,连夜赶往河北,投奔抗金名将宗泽。彼时的南宋,刚在临安站稳脚跟,宋高宗赵构满脑子都是“避战”,只有宗泽等少数将领在黄河沿线苦苦支撑。

宗泽初见岳飞,见他只是个下级军官,本没放在心上。直到一次作战会议,岳飞当众指出宗泽布阵的漏洞:“金军善用骑兵突击,若在黄河岸边布防,当以步兵持长斧砍马腿,再以骑兵迂回包抄,方能破敌。”宗泽眼前一亮,当场让他率五百骑兵执行此计。

那一战,岳飞果然大败金军先头部队,斩将十数人。宗泽握着他的手说:“你这战术,比老夫的‘平戎策’还厉害!”他把自己珍藏的《阵图》送给岳飞,劝他多研究古法,岳飞却答:“阵而后战,兵法之常,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战场形势瞬息万变,死搬教条不如随机应变。

建炎三年(1129年),金军大举南下,宋高宗一路南逃,甚至乘船躲到海上。岳飞率部在宜兴、常州一带阻击金军,他的部队纪律严明,“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百姓争相送粮,连溃败的散兵都来投奔。有次他率军路过一村,发现士兵私拿了百姓的一缕麻线,当即下令斩首,全军震动。

次年,岳飞在牛头山设伏,大败金兀术的“铁浮图”(重装步兵)。金兀术感叹:“自海上起兵,未有如此败绩!”而岳飞望着江北的方向,在营中写下《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那时的他,以为只要肯打,收复中原只是时间问题。

三、岳家军的旗与魂

绍兴四年(1134年),岳飞任荆南、鄂州制置使,奉命收复襄阳六郡。这是南宋立国以来第一次大规模北伐,他率部从鄂州出发,先攻郢州(今湖北钟祥)。守城的金军将领京超号称“万人敌”,站在城楼上辱骂岳飞,岳飞弯弓搭箭,一箭射穿京超的头盔,吓得他魂飞魄散。岳家军梯次攻城,不到一日便破城,京超投崖而死。

收复襄阳后,岳飞在襄阳建立大本营,开始训练“背嵬军”——这是岳家军的精锐,士兵都是从全军里百里挑一的勇士,配备最精良的铠甲和弓箭,既能冲锋陷阵,又能百步穿杨。有次金兀术派使者来刺探,见背嵬军列阵时鸦雀无声,连马打喷鼻的声音都没有,回去后对金兀术说:“岳家军的纪律,比我们的铁浮图还硬。”

绍兴六年(1136年),岳飞再次北伐,直抵蔡州(今河南汝南)。他登上城楼,望着被金军蹂躏的中原大地,想起了汤阴的老家,写下《小重山》:“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这首词里,藏着他的孤独——高宗对他时冷时热,朝中主和派屡屡掣肘,他的北伐,更像一场孤军奋战。

真正的巅峰在绍兴十年(1140年)。金兀术撕毁和议,率大军南侵,岳飞率军迎战,在郾城遭遇金军主力。金兀术派出看家本领“拐子马”(重装骑兵),三马相连,冲锋时如墙而进。岳飞令步兵持长斧、麻扎刀,匍匐前进,专砍马腿,又命背嵬军骑兵从侧翼冲击。一场激战下来,金军的拐子马损失过半,金兀术大哭:“自海上起兵,皆以此胜,今已矣!”

郾城大捷后,岳飞乘胜追击,前锋抵达朱仙镇,距开封仅四十五里。中原百姓扛着粮食来劳军,有的老人甚至带着纸钱,准备迎接二帝还朝。金兀术在开封城里哀叹:“撼山易,撼岳家军难!”岳飞在帐中对手下说:“直抵黄龙府,与诸君痛饮尔!”黄龙府(今吉林农安)是金国腹地,这句话里,藏着他收复失地、直捣敌巢的壮志。

四、十二金牌的召与杀

朱仙镇的捷报传到临安,宋高宗却坐不住了。他怕岳飞真的迎回徽、钦二帝,自己的皇位不保;更怕岳家军势力太大,难以控制。秦桧趁机进言:“金愿议和,若留岳飞在外,恐生变数。”高宗当即下令,以十二道金牌(最高级别的加急圣旨)召岳飞班师。

第一道金牌送到时,岳飞正在部署进攻开封,他看完圣旨,扔在桌上:“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第二道、第三道……直到第十二道金牌送到,金牌上的“御前文字,不得入铺”八个字像烧红的烙铁,烫得他手发抖。他望着北方的天空,长叹一声:“十年之功,废于一旦!”

班师途中,百姓拦在马前哭着问:“将军走了,金兵再来,我们怎么办?”岳飞含泪取出圣旨,说:“我不得擅留。”他下令留部分兵力驻守颍昌,自己率军南归。中原百姓跟着军队走了数十里,哭声震野。

回到临安后,岳飞被解除兵权,改任枢密副使——一个有职无权的闲职。他多次请求重回前线,都被高宗驳回。绍兴十一年(1141年),秦桧诬陷岳飞谋反,将他与儿子岳云、部将张宪逮捕入狱。

大理寺的狱中,岳飞受尽酷刑,却始终不肯认罪。主审官何铸是秦桧的亲信,起初也想罗织罪名,直到看到岳飞背上“尽忠报国”四字,深为震撼,对秦桧说:“岳飞谋反,无凭无据。”秦桧换了万俟卨主审,万俟卨捏造“指斥乘舆”(辱骂皇帝)、“逗留淮西”(作战不力)等罪名,逼岳飞认罪。

岳飞在供状上写下“天日昭昭,天日昭昭”八个字。这八个字,既是对冤屈的控诉,也是对忠诚的坚守。他知道,自己斗不过皇权与奸佞的勾结,能做的,只有守住母亲刺下的誓言。

绍兴十一年腊月二十九,高宗赐死岳飞,岳云、张宪斩首。临刑前,岳飞取出藏在怀中的《满江红》手稿,这是他在朱仙镇写的:“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墨迹已被泪水晕染,却字字如铁。

五、千年未冷的忠与魂

岳飞死后,临安百姓罢市痛哭,有商人冒险将他的遗体偷偷运出城外,葬在西湖边的栖霞岭。直到二十年后,宋孝宗即位,才为岳飞平反,追谥“武穆”,后又追封“鄂王”。栖霞岭的岳飞墓前,后人铸了秦桧、王氏、万俟卨、张俊四个铁人跪像,楹联写道:“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

历史对岳飞的评价,从来不止于“名将”二字。他的军事才能毋庸置疑——创造“连结河朔”战略,联合北方义军夹击金军;发明“撒星阵”,以步兵破骑兵;培养出岳家军这样纪律严明的劲旅,这些都足以让他跻身中国古代顶级军事家之列。但更重要的是,他的“忠”,超越了对皇权的愚忠,升华为对民族、对百姓的责任。

他不是没有政治智慧,只是不愿用在钻营上。他知道高宗的猜忌,却仍坚持北伐;他知道秦桧的阴险,却不屑与之为伍。这种“宁折不弯”的性格,注定了他的悲剧,却也让他的精神永远闪光。就像他在《池州翠微亭》里写的“好水好山看不足,马蹄催趁月明归”,他爱的是这片土地,而非权力的游戏。

后世的人们,在他身上寄托了太多情感。辛弃疾写“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是对他北伐壮举的向往;文天祥在《正气歌》里提“或为渡江楫,慷慨吞胡羯”,是对他忠勇精神的呼应;连明太祖朱元璋都下令重修岳飞墓,说:“岳飞魂,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代表,也就是民族魂。”

如今,西湖边的岳王庙香火不断,来自全国各地的人们在墓前驻足,看着“尽忠报国”的碑刻,想起那个汤阴少年、那个朱仙镇的将军、那个风波亭的冤魂。他的剑虽已锈蚀,但他的词仍在传唱;他的生命虽已逝去,但他的精神,早已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

正如他在《满江红》的结尾所写:“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这个未竟的梦想,成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信念——为了家国安宁,为了山河完整,总要有人像岳飞一样,握紧手中的剑,挺直不屈的脊梁。

雪落在栖霞岭上,覆盖了墓前的石人石马,却盖不住那八个字的温度:

天日昭昭,天日昭昭。

上一章 箭与未竟:李广的长城悲歌 永闯文集最新章节 下一章 笔与足:徐霞客的山河纪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