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读懂“***”这三个字,是在韶山冲的晨雾里。那年我二十岁,站在他故居的堂屋中央,阳光透过木窗棂,在“福”字木匾上投下细碎的光斑。墙上挂着的黑白照片里,青年***穿着长衫,眼神清亮得像井岗山的溪流——后来我才知道,就是这双眼睛,曾在橘子洲头望断楚天,在延安窑洞看透星斗,最终让整个中国,从百年沉沦里抬起了头。
作为一个在和平年代长大的青年,我常常在想:是什么让他成为跨越时代的信仰?直到我在历史的褶皱里,一点点捡拾他留下的足迹,才慢慢明白:他不是书本里冰冷的“伟人符号”,而是一个从泥土里生长出来的理想主义者,一个把“为人民服务”刻进骨血的践行者,一个永远活在青年心中的“引路人”。
一、韶山冲的油灯:少年心事与大地的重量
1893年的冬天,韶山冲的稻田结着薄冰。毛顺生家的第三个儿子出生时,窗外的竹林正落着雪。谁也没想到,这个被取名“泽东”的孩子,将来会让“湖南”这两个字,在近代中国的地图上变得滚烫。
我在韶山的农舍里,见过他少年时睡过的木床,铺着粗布被褥,床头堆着几本翻烂的书。讲解员说,十三岁那年,他就辍学跟着父亲下地,却总在田埂上偷偷读《水浒传》,被父亲发现了,就把书藏在稻草堆里。后来他在《沁园春·长沙》里写“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可我总想起那个在稻田里背书的少年——他的理想,不是从名校讲堂里来的,是从泥土的芬芳和乡邻的叹息里,一点点长出来的。
1910年,十六岁的***踩着布鞋走出韶山,临行前在父亲的账本上写下“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他先到东山学堂,第一次接触到“民权”“平等”这些词;再到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在岳麓山下的爱晚亭,和蔡和森他们讨论“改造中国与世界”。我在湖南省档案馆里,见过他当年的听课笔记,字迹狂放有力,页边写满了批注,其中一句“天下者,我们的天下;国家者,我们的国家”,墨迹透过纸背,像一颗少年的心跳。
他曾徒步考察湖南五县,穿着草鞋走了一千多里,在农家借宿,和佃农、矿工聊天,把他们的苦难记在本子上。后来他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这不是空话——那些田埂上的脚印,那些油灯下的倾听,早已为他后来的“群众路线”,埋下了最坚实的伏笔。
作为当代青年,我常常惭愧:我们习惯了在手机上滑动世界,却很少像他那样,真正走进大地的肌理。他让我明白,理想不是飘在云端的口号,是踩在泥土里的脚印。
二、井岗山的星火:在绝境里种出希望
2019年,我沿着红军长征的路线走了一趟。在井岗山的黄洋界,暴雨刚过,雾气从山谷里涌上来,像当年红军战士们的呼吸。讲解员指着一处战壕说:“1928年,***就在这里,用一个营的兵力,打退了敌人四个团。”
我很难想象,那个在师范学校里写诗作文的青年,怎么变成了指挥若定的红军领袖。1927年,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中国,很多人动摇了,他却在八七会议上提出“枪杆子里出政权”,随后带着秋收起义的残部,走向了罗霄山脉的深处。
在井岗山,他写下《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油灯下,他分析着“帝国主义间接统治的经济落后的半殖民地国家”的特点,指出“小块红色政权的存在和发展,是半殖民地中国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农民斗争的最高形式”。这些今天读来仍振聋发聩的论断,在当时却是“离经叛道”——很多人觉得“红旗能打多久”,他却坚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我在茅坪村看到他当年住过的八角楼,桌子上摆着一盏油灯,灯芯结着焦黑的痂。就是在这盏灯下,他写出了《井冈山的斗争》,字里行间全是对中国革命的清醒认知:“群众是真正的英雄”“革命不是请客吃饭”。当地老乡告诉我,***在井岗山时,和战士们一起挑粮,穿的草鞋比谁都破,却总能在最困难的时候,笑着说“我们的日子会好起来的”。
这让我想起自己遇到挫折时的样子——考试失利就垂头丧气,工作不顺就抱怨连连。而他,在被敌人围困、缺衣少食、甚至被党内错误路线排挤的时候,却总能从绝境里找到出路。他教会我:真正的信仰,不是顺境时的呐喊,是逆境中的坚守。
三、延安的窑洞:把学问做在黄土高坡上
2021年夏天,我在延安的窑洞里待了整整一周。枣园的窑洞朴素得惊人,一张木桌,一把藤椅,墙上挂着的地图上,用红铅笔圈着抗日前线的地名。讲解员说,***在这里住了十年,写出了《实践论》《矛盾论》《论持久战》等一百多篇文章。
最让我震撼的,是他和农民的关系。有张老照片里,他蹲在田埂上,和老农讨论纺车的转速,笑容比陕北的阳光还暖。大生产运动时,他在自己的菜园里种辣椒,警卫员想帮忙,他说“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这句话后来贴在千千万万农民的墙上,也刻进了中国人的精神里。
1945年,党的七大在延安召开,他在报告里说“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这句话不是说出来的,是做出来的。老乡们说,***的窑洞永远对群众敞开,谁有困难都能进去说,有次一个老太太的孙子病了,他连夜让医生过去看。这种和人民的血肉联系,让我明白:为什么蒋介石的美式装备打不过小米加步枪——因为他的“兵”,是从人民心里长出来的。
读他的《论持久战》,我常常被那种穿透历史的洞察力打动。1938年,当“亡国论”“速胜论”甚嚣尘上时,他却用二十一个章节,把抗日战争的进程分析得清清楚楚:“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后来的历史,果然如他所料。
作为学历史的青年,我深知:真正的智慧,不是书斋里的空谈,是在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中生长出来的。他的文章里没有华丽的辞藻,却有“实事求是”的力量——这种力量,至今仍在指引我们:研究问题,要从中国的土地出发。
四、天安门的红旗:他让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2023年国庆,我站在天安门广场上,看着五星红旗在晨光中升起。当国歌响起时,我突然想起1949年10月1日,他站在天安门城楼上,用带着湖南口音的声音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
那一刻,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历史。我在国家博物馆里见过开国大典时的礼炮,炮身上还留着硝烟的痕迹;见过他签署的第一份文件,字迹沉稳有力,写着“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了”。
他不是没有过困惑和挑战。抗美援朝时,面对世界上最强大的美军,很多人劝他“不要惹祸”,他却说“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这场战争,让世界重新认识了中国——这个曾经的“东亚病夫”,再也不是谁都能欺负的了。
他始终记着“为人民谋幸福”。在他的推动下,土地改革让亿万农民有了自己的土地;扫盲运动让无数人摘掉了“文盲”的帽子;两弹一星的研制,让中国有了大国重器。他在《水调歌头·游泳》里写“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这不是夸张——从积贫积弱到初步繁荣,他用二十七年时间,为中国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我爷爷常说:“没有***,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好日子。”以前我不太懂,直到看到旧中国的照片:流民在街头饿死,租界里“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牌子,日军轰炸后的断壁残垣。对比今天的中国:高铁奔驰,航母远航,脱贫攻坚让近亿人过上好日子——这中间的跨越,凝聚着他和无数革命者的心血。
五、他的目光,永远望着青年
在我的书桌上,放着一本翻破的《***选集》,扉页上写着他的话:“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
每次遇到迷茫,我都会读他的诗词。读“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学会在困境中保持乐观;读“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明白理想需要付出代价;读“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感受到青年应有的担当。
他不是神,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他会为牺牲的战士流泪,会为农民的收成操心,会在深夜里为国家的未来辗转反侧。但他又是“神”——他用一生的实践,诠释了什么是“为人民服务”,什么是“初心使命”,什么是“把自己的小我融入祖国的大我、人民的大我之中”。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常常想:我们该如何接过他的接力棒?或许答案就在他的教导里:“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为人民服务”。这些话听起来朴素,却是一个青年安身立命的根本。
去年,我去了他的故乡韶山。在铜像广场,看到很多和我一样的青年,捧着鲜花,对着铜像深深鞠躬。那一刻,我突然明白:他从未离开。他活在我们对理想的追求里,活在我们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而奋斗的脚步里,活在每一个中国青年的信仰里。
他是***,是我的偶像,是我的信仰。他让我知道:青年的肩上,从来都不只是自己的未来,还有国家的命运,人民的期望。在他的目光里,我看见的不仅是过去的中国,更是我们这代人要创造的未来。
这,就是他留给我们最宝贵的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