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晚晚问正在记录盐产量的贺峻霖。
“记得!酸得很,还涩口,大家都不爱喝,剩了好多。”
贺峻霖点头,想起那酸倒牙的味道还有点皱眉。
“我们用新盐换来的法子,改良它!”
苏晚晚指着蒸馏图上那个奇特的、带管子的容器。
“把那些酸酒倒进大陶瓮里加热,收集冒出来的热气,用竹管子引出来,再用冷水浇管子让它冷却
……流出来的水,就是更烈、更香醇的酒!把那些杂味和酸涩都去掉了!”
张真源对这个任务表现出了最大的热情。
他天生对捣鼓新奇玩意感兴趣。
立刻带人用新烧制的大号厚壁陶瓮和严浩翔从深山中找来的粗壮、中空、耐热的竹子(经过特殊处理),叮叮当当地鼓捣出了联盟史上第一套简陋却有效的蒸馏装置。
第一次蒸馏出的液体,呈现一种浑浊的微黄色,气味辛辣刺鼻。
张真源作为“首席品鉴师”,豪迈地尝了一口,烈酒入喉,如同吞下了一团火!
他眼睛猛地瞪圆,脸瞬间涨得通红,脖子上的青筋都鼓了起来:
“咳……咳咳!好……好家伙!够劲!像吞了团火!”
口感虽然极其粗糙刺激,但那浓郁的、粮食(野果)发酵后特有的醇厚香气和烈火般灼烧喉咙、滚落胃袋的炽热感,是前所未有的体验!
一种原始而奔放的力量感油然而生。
苏晚晚看着他狼狈又兴奋的样子,忍不住笑了:
“继续改进,控制火候,多蒸馏几次,去掉那些不好的杂味和‘头酒’、‘尾酒’。
以后,这就是我们联盟的‘烈火酿’!
冬天用来暖身,战士庆功用来助兴,拿到墟市上,也定能卖个大价钱!”
当晚,试图“精益求精”的张真源就抱着半坛子他认为“最够劲”的试验品,醉倒在新建的马厩边,鼾声如雷,被路过的刘耀文毫不留情地大声笑话了好久。
浓烈醉人的酒香混合着海风的气息,在盐场和临时蒸馏工棚上空萦绕,成为联盟一道独特的新“风景”。
(困难:盐田建设受天气(连续阴雨)影响极大,蒸馏技术需要大量试验摸索火候控制和分段取酒,高度酒初期口感必然粗糙刺激。
效果:获得顶级的调味品(雪花盐)和珍贵的奢侈品/御寒品/战略物资(烈火酿),大幅提升生活品质、部落吸引力和贸易价值。)
随着联盟部落人口增加和各项产业蓬勃发展,联盟中心的居住环境问题愈发突出。
原本的石屋拥挤不堪,道路雨天泥泞不堪、晴天尘土飞扬,卫生状况也令人担忧。
苏晚晚启动了雄心勃勃的“新家园”计划,并在议事会上公布了详细方案。
1. 规划与卫生: 她让贺峻霖和素素在几块大木板上绘制了简单的中心区规划图,清晰地划分出居住区、工坊区(纺织、制陶、木工等)、贸易区(未来的墟市)、养殖区(靠近水源)。
严格要求家家户户在屋后挖掘深坑(渗水坑)处理生活污水,设立集中地点焚烧或深埋垃圾。
由德高望重的鹿角长老牵头,组织几位认真负责的老族人成立“卫生巡查队”,每月评比“最整洁石屋”和“最干净巷道”,奖励一块新染的彩布或一小罐珍贵的雪花盐。
2. 扩建与改良: 张真源带着他麾下日益壮大的“工程队”(最初那十个被“卷”起来的侍者已成为骨干,加上部分力气大又肯学的熊族、牛族战士),按照规划图,热火朝天地开采石料、砍伐木材。
新石屋不再仅仅是在山壁或土坡上挖洞,而是用凿平的石块垒砌墙壁,更坚固宽敞,开了更大的窗户保证通风采光。
屋顶用韧草混合泥浆铺得厚实且角度更陡,防雨效果大大提升。
丁程鑫根据苏晚晚描述的“炕”的原理,设计了简单的烟道系统(火膛在室外,烟道从石床下通过),正在少数几户位置靠北、冬季更寒冷的家庭进行试点。
3. 道路硬化: 连接各功能区的主干道,由刘耀文负责监工。
战士们和工程队成员一起,在路面上铺设一层碎石作为骨架,再覆盖上粘性强的粘土,用沉重的石夯反复捶打、压实。
虽然远比不上石板路,但雨天不再泥泞粘脚,晴天也不会尘土漫天,商队运输和族人行走都方便安全多了。
路旁还挖掘了浅浅的排水沟,引导雨水。
这项浩大的工程极大地激发了侍者们的“内卷”。
尤其是阿草,他发现自己对铺路、夯实特别有天赋,铺出来的路又平又直又结实。
当苏晚晚在第一次新居落成和道路验收仪式上,亲自将一件用新染的、如同晴空般湛蓝的麻布做成的短褂奖励给他时,阿草激动得浑身发抖,黝黑的脸上满是自豪的红晕。
他穿着这件在阳光下熠熠生辉的蓝布褂子,在灰耳、灰尾等人充满嫉妒的目光中,走路都感觉脚下生风,干起活来更加拼命,成了名副其实的“卷王”,带动了整个工程队的效率。
(困难:改变族人长久以来的居住习惯需要引导和教育,工程量大,人力、石料、木材等资源紧张,协调不易。
效果:显著提升居住舒适度、卫生水平和整体部落形象与凝聚力。)
规矩方圆:制度的细网与荣耀的回响。
摊子铺开了,人口多了,仅靠苏晚晚的个人威望和各部落的古老习惯,已难以高效管理日益复杂的联盟事务。
苏晚晚着手编织更细密的制度之网。
1. 贡献点与交易: 在素素管理的“记录处”(已扩充人手)基础上,正式推行“贡献点”制度。
战士杀敌、守卫、训练,工匠制作物品(分等级),农夫种植、养殖产出,雌性纺织、制陶、采茶、医护……所有工作按劳动强度、技术含量和成果质量记录相应的“贡献点”。
贡献点可在内部“物资处”兑换食物、盐、布匹、陶器、工具,甚至未来的“烈火酿”。
同时,为了便于小规模交易,开始铸造小型的、中间带孔的“铜贝”(模仿贝壳形态),作为小额交易媒介,在内部小市场和未来的墟市流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