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几年光阴,如指间流沙。
当年那个在宿舍楼下为失恋哭鼻子的女孩王乐遥,早已蜕变成商场上雷厉风行的王总。
她继承了母亲林笑笑的艺术感知力,更融合了父亲王也那份看透世事的冷静和诸葛家的智慧,将王家部分产业经营得风生水起。
她穿着剪裁利落的套装,高跟鞋敲击地面的声音清脆果断,眼神明亮锐利,只有在面对诸葛桐和两个调皮捣蛋的孩子时,才会流露出当年那个“乐乐”的柔软与明媚。
诸葛桐也早已不是文学系的青葱校草。
他成了知名作家兼编剧,笔下故事时而磅礴时而细腻。
他和乐乐,一个在商海沉浮,一个在文字里遨游,吵吵闹闹,又彼此扶持,烟火人间里浸润着青梅竹马酿成的醇厚甜蜜。
而与乐乐的热闹人生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她的哥哥王慕林。
自从选择进入国家研究部,投身于那关乎国运、冰冷又炽热的核能物理领域,王慕林便如同水滴汇入了深海。
他深居简出,行踪成谜。除了极其重要的家庭聚会(通常也待不了多久),他几乎从公众视野中消失。
那冷静的目光,似乎永远只专注于复杂的公式、精密的仪器和浩瀚的原子世界。
岁月在他身上沉淀下更深的沉静和一种难以言喻的、属于探索者的孤独感。
他依旧是那个“小木头”,只是木纹里刻满了时光和责任的印记。
在这十几年间,张禾禾这个名字,如同王家客厅里偶尔飘过的一缕暗香,带着一丝若有若无的惆怅。
她来过很多次。
有时是借着探望林笑笑阿姨的名义,穿着当季最新款,妆容精致,谈笑风生,眼角的余光却总是不自觉地扫向楼梯口或书房紧闭的门。
有时是年节,她提着礼物,笑容灿烂地和乐乐聊天,目光却会在玄关处王慕林那双极少被穿走的旧拖鞋上停留片刻。
每一次,她离开时,那明艳动人的脸上,笑容依旧得体,但眼底深处总藏着一抹难以掩饰的失落和黯淡。
林笑笑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她拉着张禾禾的手,欲言又止:“禾禾啊…小木头他…”话到嘴边,却又不知如何安慰。
王也通常只是在一旁,慢悠悠地喝着茶,眼神深邃,仿佛看透了一切,却又什么都不说。
他明白儿子的选择意味着什么,也理解张禾禾的执着,只是有些路,终究要当事人自己去走。
张禾禾从最初的炽热期盼,到后来的习惯性等待,再到近乎绝望的平静。
她把所有的心力都投注在演艺事业上,成了光芒万丈的影后,塑造了无数深入人心的角色。
她谈过几段无疾而终的恋爱,却始终无法填满心底那个空缺。
那个在初高中时,让她放下所有骄傲去追逐的、沉默清冷的少年身影,如同烙印,刻在了灵魂最深处。
她固执地守着心底那一点微光,连她自己都说不清在等什么,或许只是等一个答案,等一个结局。
……
国家大剧院,灯火辉煌。
一场规格极高的前沿科技与人文艺术跨界座谈会正在举行。
台上,主持人张禾禾穿着一身香槟金色的优雅礼服,身姿窈窕,仪态万方。
十几年时光的淬炼,让她褪去了少女的青涩,沉淀出一种惊心动魄的成熟风韵。
她的笑容完美无瑕,主持风格大气从容,掌控着全场的节奏。
“接下来,我们将迎来今晚最令人期待的神秘环节。”
张禾禾的声音通过麦克风清晰地传遍会场,带着职业性的热情和一丝恰到好处的神秘,“这位嘉宾,他所从事的研究领域,关乎人类能源的未来,是国之重器,他本人更是十几年如一日,隐于幕后,默默奉献,鲜少出现在公众视野。今天,我们有幸邀请到他,为我们揭开未来能源的神秘面纱。让我们用最热烈的掌声,有请——国家研究部首席科学家,王慕林博士!”
“王慕林”三个字,如同一个尘封了太久的咒语,猝不及防地砸进张禾禾的耳膜,然后在她脑海里轰然炸开!
她脸上的职业笑容瞬间凝固,心脏像是被一只无形的手狠狠攥住,骤然停止了跳动。
握着话筒的手指猛地收紧,指节泛白。她甚至能感觉到自己精心描绘的眼线在微微颤抖。
十几年了…这个名字,这个人…她以为她早已平静,早已习惯。
会场掌声雷动,所有的灯光和目光都聚焦在舞台一侧的入口。
一个身影,在掌声中缓步走出。
依旧是记忆里挺拔的身姿,却比少年时更显清瘦,带着一种长期伏案和深度思考的痕迹。
他穿着合体的深色西装,没有打领带,领口随意地解开一颗扣子,透出几分属于科研工作者的不羁。
鼻梁上不知何时挂起了金丝边眼镜,镜片后的眼神,依旧沉静如深潭,只是眼尾添了几道细纹,那是岁月和无数个不眠之夜的馈赠。
他还没老,青丝已有白雪。
王慕林走上台,步履沉稳,目光平静地扫过台下,然后落在了舞台中央那个光彩夺目的主持人身上。
四目相对。
时间,仿佛在这一刻被无限拉长、凝固。
岁月没有在张禾禾脸上留下痕迹,却为她的美增添的醇厚的韵味。
张禾禾感觉自己全身的血液都涌向了头顶,又在瞬间褪得干干净净。
她看到那双沉静的眼睛里,清晰地映出了她此刻震惊、慌乱、难以置信、以及…被强行压抑了十几年、此刻却汹涌得几乎要将她淹没的复杂情绪。
她几乎用尽了毕生的专业素养,才勉强维持住身体的平衡和脸上的表情,但那微微颤抖的唇角和瞬间泛红的眼眶,泄露了她内心山崩海啸般的震动。
王慕林的目光在她脸上停留了几秒。
那目光很深,带着一种穿透时光的审视和…一丝难以言喻的、极其复杂的情绪。
他似乎想说什么,但最终只是极轻微地对她颔首示意,然后转向观众席,开始了他的演讲。
接下来的访谈环节,张禾禾感觉自己像个提线木偶。
她凭借着多年练就的职业本能,流畅地抛出问题,引导着话题。
她的声音依旧甜美,逻辑依旧清晰,但只有她自己知道,她的灵魂仿佛抽离了身体,漂浮在半空中,看着台下那个清冷专注的男人,听着他用低沉平稳、带着独特磁性的嗓音,讲述着那些深奥的物理概念和宏伟的能源蓝图。
他的声音,他的侧脸,他思考时微微蹙起的眉头,他偶尔推一下眼镜的动作…每一个细节,都像一把钥匙,打开了尘封的记忆闸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