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春的微风还带着料峭的寒意,但京城的娱乐圈却早已被一则爆炸性的“暖流”点燃。
“惊爆!影后张禾禾情陷新锐导演?片场亲密互动,共进晚餐被拍!”
加粗的红色标题占据了各大娱乐网站和社交媒体的头条。
配图是几张高糊却极具引导性的照片:张禾禾和一位戴着黑框眼镜、气质斯文的年轻男子在某个剧组片场的角落里并肩站着,似乎正专注地讨论剧本,其中一张角度刁钻,看起来两人挨得极近,像是在耳语;另一张则是两人在京城一家以私密性著称的高档日料店门口先后走出的画面,时间显示是深夜。
男主角叫周言,毕业于国外顶级电影学院,去年凭借一部风格独特的独立电影崭露头角,被誉为“最具潜力的新锐导演”。
他正在筹备的新片《薄暮时分》,是一部聚焦女性精神困境的文艺片,张禾禾是传闻中的女主角人选。
绯闻一出,舆论哗然。
张禾禾的粉丝群瞬间炸开了锅,有祝福的,有质疑的,更多的是对周言背景的疯狂挖掘。
媒体更是像嗅到血腥味的鲨鱼,蜂拥而至。
张禾禾位于市中心的豪华公寓楼下,几乎二十四小时蹲守着长枪短炮的记者。
经纪团队的电话被打爆,邮箱塞满了采访邀约。
《薄暮时分》的片场外围,气氛更是微妙。
张禾禾刚刚结束一场情绪爆发的重头戏。
她饰演的角色,一个在婚姻和事业夹缝中挣扎的都市女性,在空旷的天台上对着虚空嘶吼、崩溃痛哭。
镜头关闭的瞬间,她仿佛被抽干了所有力气,助理立刻拿着厚厚的羽绒服将她裹住,递上温水。
还没等她完全从角色的情绪中抽离,制片人一脸凝重地快步走过来,压低声音:“禾禾,外面……围了好多人。”
他眼神示意了一下片场入口的方向。
张禾禾裹紧羽绒服,透过临时搭建的棚子缝隙向外看去。
只见黑压压一片记者,各种型号的摄像机、话筒像丛林般伸着,人头攒动,嘈杂的议论声隐隐传来。
闪光灯隔着距离,依旧像不安分的萤火虫般此起彼伏地闪烁。
“周导呢?”张禾禾的声音带着一丝疲惫的沙哑。
“周导被堵在休息室那边了,刚让保安清开一条路送上车走了。”
制片人叹了口气,“这帮人……就等着你露面呢。”
张禾禾脸上没什么表情,只有眼底深处掠过一丝冰冷的厌烦。
她接过助理递来的保温杯,小口喝着温热的水,目光扫过角落里一堆被随意放置的、印着《薄暮时分》剧本字样的文件。
那是她和周言真正讨论剧本的地方,被拍到的所谓“亲密耳语”,不过是两人在争论一个关键情节的处理方式。
周言才华横溢,对电影有着近乎偏执的追求,两人在艺术理念上确实有不少碰撞的火花。
几次剧本讨论和一次关于选角的私下晚餐(还有其他主创在场),就是这次绯闻的全部“实锤”。
她欣赏周言的才华和专注,但也仅限于此。他身上那种艺术家的敏感和神经质,与苏哲那种外放的炽热不同,却同样让她感到一种无形的压力,无法真正放松。
“禾禾姐,要不我们从后门……”助理担忧地小声提议。
“不用。”张禾禾放下水杯,声音不大,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决断。
她脱下厚重的羽绒服递给助理,露出里面还未换下的戏服——一件剪裁精良却略显陈旧的米白色风衣,勾勒出她清瘦却挺拔的身姿。
脸上还带着刚才哭戏残留的泪痕和疲惫感,但眼神已经恢复了属于影后的锐利和清明。
她对着随身的小化妆镜,迅速整理了一下微乱的鬓发,用手指轻轻抹去眼角的湿痕。
然后,她深吸一口气,挺直背脊,脸上没有任何刻意的笑容,只有一片沉静的、近乎肃穆的神情。
“走吧,总得面对。”她对制片人和助理说了一句,率先迈开步子,朝着片场入口那片闪烁的“萤火丛林”走去。
她的出现,如同冷水滴入滚油。
瞬间,所有的镜头、话筒、闪光灯都如同闻到血腥味的鲨鱼群般汹涌而来,几乎要将她吞没。
刺目的白光让她微微眯了下眼,嘈杂的提问声浪瞬间将她包围:
“张禾禾小姐!请问你和周言导演的恋情是真的吗?”
“你们是因为《薄暮时分》因戏生情吗?”
“深夜密会,是否好事将近?”
“对此前与苏哲的恋情结束,有什么想说的吗?”
无数个问题像密集的冰雹砸来。
张禾禾站在保安勉强维持出的狭小空间里,风衣的下摆在早春的寒风中微微拂动。
她没有像以往那样礼貌微笑或者打太极,而是抬起手,做了一个安静的手势。
这个手势仿佛带着无形的力量,喧闹的现场竟然真的诡异地安静了几分,只剩下快门声还在疯狂作响。
所有镜头都聚焦在她那张未施粉黛、带着疲惫却异常坚定的脸上。
“各位媒体朋友,”她的声音透过临时借来的扩音器,清晰地传到每个人耳中,带着一种疲惫却不容置疑的力量,“首先,感谢大家对我和《薄暮时分》项目的关注。但关于我和周言导演的私人关系,并非大家所猜测的那样。”
她停顿了一下,目光平静地扫过眼前黑压压的人群,仿佛穿透了那些闪烁的镜头,看到了更远的地方。
“周言导演是一位非常优秀、对艺术有极致追求的电影人。我们之间,是纯粹的工作伙伴关系,是导演与演员之间关于剧本、关于角色、关于电影艺术的探讨与碰撞。仅此而已。”
她的语气斩钉截铁,没有任何暧昧的余地。
现场一片哗然,紧接着是更汹涌的提问。
张禾禾却不再回答任何关于绯闻的问题。
她微微提高了音量,将话题强行拉回正轨:
“《薄暮时分》是一部探讨现代人精神困境的作品,它需要安静的环境和专注的创作态度。我希望大家能把注意力放在电影本身,放在角色和故事上。过多的、与作品无关的干扰,是对所有创作者心血的不尊重。”
她说完,对着镜头微微颔首,不再理会身后爆发的更加激烈的追问和闪光灯的疯狂追逐,在保安的簇拥下,转身,步伐坚定地走回片场那相对安静的棚内。
背影挺直,带着一股拒绝被定义的孤傲和决绝。
很快,张禾禾工作室的官方声明也正式发布,措辞简洁有力,否认恋情,强调工作关系,呼吁尊重创作。
深海之下。
国家能源研究所的保密会议室内,气氛凝重。一场关于新型反应堆材料安全性能评估的内部研讨会正在进行。
巨大的投影屏幕上展示着复杂的应力分析图和辐射耐受数据。
王慕林坐在会议桌靠前的位置,面前摊开着厚厚的评估报告,手里拿着一支笔,不时在纸上做着记录。
他神情专注,眼神锐利,正就某个关键参数的临界值提出质疑,逻辑清晰,论证严谨。
“……所以,基于以上三组加速老化实验的数据对比,我认为原方案中设定的安全裕度存在系统性低估,尤其是在长期中子辐照环境下,材料B的脆性转变温度偏移量可能超出预期,建议至少上调15%的冗余系数……”
他的声音平稳冷静,带着科研人员特有的理性力量。
就在这时,会议室的门被轻轻推开一条缝。
王慕林的助手小刘探头进来,脸上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尴尬和犹豫。他的目光在会议室里搜寻,最终落在了王慕林身上,欲言又止。
王慕林被打断了思路,眉头微不可察地蹙了一下,但并未动怒,只是用眼神示意小刘:什么事?
小刘硬着头皮,快步走到王慕林身边,弯下腰,用只有两人能听到的极低声音飞快地说:“王工,那个……您母亲刚打电话到总台,说有急事,让您……让您方便的时候务必尽快给她回个电话。”
小刘的声音压得更低,补充了一句,语气带着点古怪,“好像……是关于张禾禾小姐的新闻?”
“张禾禾”三个字如同微弱的电流,瞬间穿透了王慕林高度集中的思维壁垒。
他握着笔的手指几不可察地收紧了一下,笔尖在报告纸上留下一个微小的墨点。
但他脸上的表情没有丝毫变化,甚至连眼神都没有从小刘脸上移开,依旧沉静如水。
他微微点了点头,表示知道了,声音依旧平稳,仿佛刚才的打断从未发生:“好的。我知道了。谢谢。”
小刘松了口气,赶紧退了出去,轻轻带上了会议室的门。
王慕林的目光重新投向投影屏幕,仿佛刚才的小插曲只是一粒微不足道的尘埃。
他拿起笔,在刚才那个墨点旁边,继续流畅地写下之前被打断的论证过程,笔迹依旧沉稳有力。
会议继续进行,讨论激烈。
王慕林依旧是最核心的参与者之一,提出的问题和建议依旧犀利精准。
没有人察觉到,在那张专注平静的面孔下,在精密运转的大脑处理着复杂物理问题的某个角落里,一个加密的文件夹被无声地调取出来。
会议终于结束。
王慕林没有像往常一样立刻整理资料或者与同事讨论后续,而是独自一人走向了走廊尽头的休息区。
这里相对安静,只有一台自动贩卖机发出低沉的嗡鸣。
他拿出那台特批的平板,解锁,输入复杂的密码路径。
他没有立刻查看娱乐新闻,而是先点开了那个加密的“观测记录”文本文件。
光标在最新的记录下闪烁。他修长的手指在虚拟键盘上停顿了片刻,然后,极其冷静地输入:
【观测记录更新】
目标情感状态:疑似脱离能量场S(代号:摄影师)。新能量场(代号:Z)特征:高密度信息交互(工作性质),存在高强度外部能量扰动(媒体聚焦)。目标核心能量场(表演)稳定性评估:未知。目标公开声明:与能量场Z为纯粹协同工作关系。声明可信度:高(基于目标一贯行为模式)。需持续关注外部扰动对核心能量场的影响及目标应对机制。
写完这段如同实验报告般的冰冷文字,他才点开了加密的新闻聚合APP。
屏幕上,关于张禾禾和周言的绯闻头条赫然在目,配着她站在片场入口,面对汹涌媒体时那张沉静而孤傲的脸的照片。
新闻标题耸动,但她的声明内容也被清晰地引用出来。
王慕林的目光在那张照片上停留了足足十秒钟。照片里的她,穿着戏里的风衣,脸上带着未卸的疲惫,眼神却像淬了火的寒冰,锋利而坚定。
那种拒绝被定义、拒绝被裹挟的姿态,透过屏幕传递出来。
他关掉新闻页面,又点开了张禾禾工作室那份措辞简洁的声明,仔细看了一遍。然后,他退出了所有程序。
休息区里一片寂静。王慕林背靠着冰冷的墙壁,微微仰起头,闭上眼。
平板电脑被他握在手里,边缘硌着掌心。
脑海里,不受控制地闪过很多画面:王家小院中秋夜照片里她灿烂的笑容,金翎奖颁奖礼上她高举奖杯的璀璨身影,以及刚才新闻照片里她那孤绝而坚定的眼神……
一种极其复杂的情绪在心底无声地翻搅。
是欣慰于她一如既往的清醒和强大?是某种卑劣的、因为绯闻被澄清而产生的隐秘轻松?还是更深沉的、因为意识到她身边永远会出现新的“能量场”(无论真假)而带来的、如同深海暗流般的无力与遥远感?
他不知道。
他只知道,自己就像一个被隔绝在玻璃罩子外的观测者,无论她的世界是星光璀璨还是风雨飘摇,他都只能看着,记录着,分析着,却永远无法真正触碰。
他拿出那台更保密的卫星电话,解锁屏幕。
指尖悬在通讯录里那个名字上——“张禾禾”。只需要按下去,或许就能听到她的声音,问问她是否安好,问问她是否需要……任何帮助?哪怕只是一句无关紧要的问候。
这个念头如此强烈,几乎要冲破他多年筑起的理性堤坝。
然而,就在指尖即将触碰到屏幕的刹那,他猛地收回了手,像是被无形的电流击中。眼神瞬间恢复了深海般的沉寂和冰冷。
他自嘲地扯了扯嘴角。他能说什么?以什么身份?一个十几年未曾联系、只存在于加密文件夹和冰冷观测记录里的“故人”?一个连她真实生活都不敢打扰的“影子”?
最终,他只是点开了与母亲林笑笑的短信界面,输入:
妈:会议刚结束。我没事。张禾禾的事,新闻看到了,她有自己的判断,不必担心。注意身体。
发送。
做完这一切,他将卫星电话塞回口袋,拿起平板,转身,步履沉稳地走向自己的实验室。
背影挺直,如同深海中最沉默、最坚硬的礁石,将所有翻涌的情绪,再次封存在那片名为“工作”的冰冷海域之下。
片场里,张禾禾已经换下了戏服,坐在安静的休息椅上,闭目养神。
助理小心翼翼地递上手机,屏幕上显示着工作室声明发布后的舆论风向。
她睁开眼,目光平静地扫过,然后按熄了屏幕,将手机丢在一旁,仿佛那场喧嚣与她无关。她拿起《薄暮时分》的剧本,指尖拂过那些承载着角色灵魂的文字,重新沉入那个只有她能抵达的精神世界。
深海与光影,喧嚣与静默。
一个在绯闻风暴中清醒抽身,一个在深海孤寂中删除了未发出的问候。两条轨迹,在各自的维度里,继续着永不相交的平行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