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的校样稿摊在墓前的大理石台面上,周阳小心地用镇纸压住边角,防止秋风把书页吹乱。九月的阳光穿过梧桐叶的缝隙,在《青春不散场》的封面上投下斑驳的光影。封面设计简洁素雅,一朵小小的向日葵点缀在标题下方,作者署名处印着"林阳"。
"今天样书送到了,"周阳轻声说,手指抚过光洁的封面,"我们的书。"
墓碑上的林小雨微笑着,照片是高中毕业时拍的,那时她的病情还未恶化,眼睛里还盛着星光。周阳翻开书页,找到最后他添加的那一章,开始朗读:
"当青春散场,我们才明白什么是永恒。那些在操场上的追逐,图书馆里交换的纸条,天台上数过的星星,它们没有消失,只是换了一种方式存在..."
他的声音在空旷的墓园里显得格外清晰,偶尔有落叶飘下,轻轻落在书页上,又被他小心拂去。
书稿采用双线叙事——黑色字体是林小雨在治疗期间写下的回忆,蓝色字体是周阳后来补充的经历。两种颜色交织在一起,像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今天又做了一次骨穿,痛得想哭。但想到周阳打球时扭伤脚还坚持比赛的样子,我就忍住了。"——黑色字体如是写道。
而在这段旁边,蓝色字体回应:"我在北京第一次报道职业联赛时扭伤了脚踝,却莫名觉得这种疼痛很熟悉。"
周阳继续往后翻,停在中间的一页。这里记载着一个他最近才发现的秘密。在整理林小雨的电脑文件时,他找到一组拍摄于四年前的照片——北京体育大学校门口、篮球场、宿舍楼,每张照片的角落里都有一个模糊的身影,那是年轻时的他自己。
原来在他大三那年,林小雨曾偷偷去过北京。她站在远处,用长焦镜头捕捉着他的日常,却从未上前相认。照片文件夹命名为"心跳的距离",最后一幅是她在医院窗台上拍的夜空,附文:"今晚的星星真亮,和天文台那晚一样。不知道你有没有抬头看。"
一滴水珠落在照片打印页上,周阳慌忙用袖子擦拭,生怕弄糊了墨迹。
"你应该叫我的,"他对着墓碑呢喃,"无论如何我都会回到你身边。"
风突然大了起来,翻动着书页,最后停在一张彩色插页——那是周阳请设计师特别制作的,将林小雨折的星星纸条排列成心形扫描而成。每颗星星里的话都被精心排版,围绕着中间他们高中时唯一的合照。
"周记者?"一个声音从身后传来。周阳回头,看到出版社的编辑小李站在不远处,手里捧着一大束向日葵,"抱歉打扰您,但发布会两小时后就要开始了。"
周阳点点头,最后摸了摸墓碑上林小雨的照片,然后将校样稿收入包中。起身时,他的膝盖发出轻微的响声——已经不再是从前那个能在篮球场上飞奔整场的少年了。
"对了,"小李犹豫了一下,"林妈妈已经到了会场,她带来了一些东西...说是小雨的遗物,想在发布会上用。"
发布会现场布置得简单而温馨。入口处的展板上是放大版的《小王子》书页,上面印着那句"星星发亮是为了让每一个人有一天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星星"。会场两侧摆放着林小雨生前最爱的向日葵,每朵花上都挂着一颗小星星。
周阳在后台见到了林母。她比上次见面时气色好了些,怀里抱着一个老旧的饼干盒。
"这是小雨最重要的东西,"林母将盒子递给周阳,"她说如果有一天这本书出版,要把它放在现场。"
周阳打开盒子,里面是一叠车票——从他大学所在城市到北京的往返票,日期跨越四年。每张票根背面都写着简短的话:"今天没勇气下车"、"看到他跟队友出去了,笑得很开心"、"在图书馆窗外站了一小时,他好像瘦了"...
最下面是一张医院便签,字迹歪斜虚弱:"妈妈,如果有一天这本书能出版,请把这些放进展柜。我想让他知道,我从未真正离开过。"
周阳紧紧攥住那张便签,胸口如同压着一块巨石。原来在他以为被抛弃的那些年里,她一直以这种方式陪伴着他。
"周先生,五分钟后开始。"工作人员探头提醒。
周阳深吸一口气,将车票按时间顺序排列好,交给助理放入展示柜。然后他整理了一下深蓝色西装——林小雨曾在星星纸条里说他穿西装好看——大步走向舞台。
台下坐满了人,前排是母校的学弟学妹,中间是媒体记者,后排还有不少通过网络报名前来的读者。周阳的目光在第一排停留——林母身边坐着文学社现任成员,还有几位他和林小雨当年的老师。
"谢谢大家来参加《青春不散场》的新书发布会,"周阳的声音有些沙哑,"这本书由我和林小雨'合著',虽然我们从未有机会真正一起写作。"
他讲述了他们的相遇,那个篮球砸中她的意外;讲述了他们短暂的甜蜜时光和更长的误解;讲述了如何在她去世后发现真相,以及决定续写这个故事的缘由。
"在整理小雨遗物时,我发现她保存了我们之间的每一张纸条,每一件信物,"周阳举起那本《小王子》,"而最让我心痛的是,她从未停止爱我,却选择独自承担一切。"
会场鸦雀无声,只有偶尔的抽泣声。周阳走到展示柜前,指向那些车票:"今天我才知道,在我以为被遗忘的四年里,她曾多次去北京看我,却从未现身。"
他回到讲台,从内袋掏出一张折叠的纸:"这是小雨写给我的最后一封信,由她母亲代笔,但我想亲自读给大家听。"
"'亲爱的阳阳:当你读到这封信时,请不要悲伤。我这一生虽然短暂,却因为有你而足够灿烂。记得高二那年的流星雨吗?我们没能一起看到,但我在病房窗口守了一夜,看到了一颗特别亮的。我许愿让你成为最棒的体育记者,现在看起来实现了呢...'"
周阳的声音哽咽了,他停顿片刻,才继续道:"'...我把我们的故事写了下来,但不知道该如何结尾。也许你可以帮我完成?就像当年你帮我修改作文那样。还有,记得多抬头看看星星,那是我在对你眨眼。永远爱你的小雨。'"
台下传来压抑的哭声。周阳抬起头,强忍泪水:"这本书就是我的回应,小雨。我们的故事有了一个漂亮的结尾。"
发布会结束后,周阳宣布成立"小雨文学奖学金",用于资助像林小雨当年那样热爱写作但家境困难的学生。当被问及为什么选择用"林阳"这个笔名时,他微笑着回答:"因为这样我们就永远在一起了。"
深秋的夜晚,周阳带着新鲜出炉的《青春不散场》再次来到天文台。天气预报说今晚有猎户座流星雨,就像他们高三那年错过的那个夜晚。
他坐在平台边缘,书本摊开在膝头。第一颗流星划过时,他没有许愿,只是轻声说:"你看,小雨,我们的书出版了。"
更多的流星接踵而至,银白色的光芒在夜空中交织成网。周阳翻开书的最后一页,那里印着林小雨最喜欢的那段《小王子》:
"夜晚,当你望着天空的时候,既然我就住在其中一颗星星上,既然我在其中一颗星星上笑着,那么对你来说,就好像所有的星星都在笑..."
一颗特别明亮的流星拖着长长的尾巴划过天际,周阳仰头看着,终于露出了释然的微笑。
从此以后,每年新生入学的那天,总能看到一个穿深蓝色西装的男人站在图书馆旁的梧桐树下,向好奇的新生们讲述一个关于篮球、纸条和向日葵的故事。讲完后,他会送每人一本《青春不散场》,扉页上写着:
"愿你们找到属于自己的星星。——林阳"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