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时节,北方遭遇罕见雪灾,灾情奏折如雪片般送往京城。乾隆连日在御书房处理政务,眉头紧锁,寝食难安。苏兰因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却又不敢贸然打扰。
这日深夜,苏兰因见乾隆还未回承乾宫,便亲手炖了参汤,带着晚晴去了御书房。刚到门口,就听到里面传来乾隆压抑的怒吼声:“一群废物!只会请旨拨款,就拿不出半点安抚灾民的实际办法吗?”
苏兰因心中一紧,让晚晴在外面等候,自己捧着参汤轻步走了进去。只见乾隆正烦躁地踱步,案上的奏折堆积如山,几位大臣垂首侍立,大气不敢出。
“臣妾参见皇上。”苏兰因轻声行礼,将参汤放在案上,“夜深露重,皇上喝点参汤暖暖身子吧。”
乾隆看到她,怒气稍缓:“你怎么来了?”
“臣妾见皇上许久未归,担心皇上劳累,便炖了些参汤过来。”苏兰因没有看那些大臣,只是柔声对乾隆道,“皇上龙体为重,灾民还等着皇上主持大局,您可不能倒下。”
乾隆心中一动,接过参汤喝了一口,暖意顺着喉咙流进心底,连日的疲惫似乎消散了些。他对大臣们道:“你们先退下,明日再议。”
大臣们如蒙大赦,连忙行礼告退。御书房内只剩下乾隆和苏兰因,气氛瞬间缓和下来。
“还在为灾情烦心?”苏兰因轻声问道,拿起案上的奏折翻看。
乾隆叹了口气:“北方雪灾严重,房屋倒塌,粮草短缺,灾民流离失所。可大臣们除了请旨拨款,就是请求赈灾,却没有具体的安置方案,朕实在头疼。”
苏兰因看着奏折上的灾情描述,眉头微蹙:“臣妾幼时在家乡也遇过雪灾,家父说过,灾民最需要的不仅是粮食,更是安身之所和活下去的希望。”
乾隆来了兴致:“你有什么想法?”
“臣妾不敢妄议朝政,只是说说家乡的经验。”苏兰因轻声道,“雪灾过后,当务之急是清理道路,确保粮草运输;其次是搭建临时棚屋,让灾民有地方住;然后是组织灾民自救,青壮年可以参与扫雪修路,换取粮食,既解决了劳力问题,又让他们有尊严地获得帮助。”
乾隆越听越惊讶,这些想法虽朴实,却切中要害。他一直想着从朝廷层面解决问题,却忽略了灾民的自救能力。
“你说得对!”乾隆激动地握住她的手,“民为邦本,让他们参与自救,远比单纯的施舍要好!朕这就下旨,命地方官组织灾民参与救灾,按工发粮,同时调拨帐篷药材,确保他们不受冻挨饿。”
他立刻召来李玉,口述旨意,苏兰因在一旁研墨,看着他神采奕奕的样子,心中欣慰。旨意拟好后,乾隆看着苏兰因,眼中满是欣赏:“兰因,你真是朕的福星。若不是你提醒,朕还陷在死胡同里。”
“皇上过誉了,臣妾只是随口说说。”苏兰因浅笑。
“这可不是随口说说。”乾隆认真地看着她,“你有才有识,又心怀百姓,比朝中那些只知空谈的大臣强多了。以后朕处理政务,你就多在旁边提点朕。”
苏兰因心中一惊:“皇上,后宫不得干政,臣妾不敢……”
“朕说你可以你就可以。”乾隆打断她,语气坚定,“你是为了帮朕,为了百姓,不是干政。朕相信你的分寸。”
自那以后,乾隆处理政务时常常让苏兰因陪伴在侧,遇到难题也会与她商量。苏兰因始终保持着分寸,只在乾隆询问时才发表意见,所言皆是从民生出发,从不涉及朝堂派系之争,既帮乾隆解决了不少难题,又赢得了大臣们的尊重。
这日,乾隆收到江南盐商偷税漏税的奏折,怒不可遏:“这些盐商富可敌国,却如此贪婪,朕定要严惩不贷!”
苏兰因看着奏折,轻声道:“皇上,严惩是应该的,但盐乃民生必需品,若处置不当,恐引起盐价暴涨,最终受苦的还是百姓。”
“那你说该怎么办?”乾隆问道。
“臣妾以为,应区别对待。”苏兰因道,“对带头偷税漏税的严惩不贷,抄家充公;对胁从者从轻发落,追缴税款即可;同时安抚守法的盐商,给予他们一定的优惠政策,鼓励他们诚信经营。这样既能惩治贪腐,又能稳定盐价,安抚民心。”
乾隆恍然大悟,他只想着严惩,却忽略了后果。他看着苏兰因,眼中满是感激:“兰因,有你在身边,朕真是省心不少。”
他按照苏兰因的建议下旨,果然既严惩了贪腐,又稳定了盐市,得到了百姓的交口称赞。大臣们也渐渐知道,这位兰贵人虽身处后宫,却有经天纬地之才,对她愈发敬重。
苏兰因在后宫的地位也越来越稳固,乾隆为了表彰她的功绩,晋封她为兰嫔,赏赐无数。可她依旧保持着初心,待人谦和,生活简朴,将更多的精力放在陪伴乾隆和读书学习上。
她知道,乾隆对她的信任和宠爱是她最大的依靠,但她更希望用自己的能力赢得尊重。在这深宫之中,她不仅要做乾隆的爱人,更要做他的知己和助手,与他携手并肩,共同守护这万里江山。而乾隆也越来越离不开这个聪慧通透的女子,她的存在,让他觉得这帝王之路不再孤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