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巷的槐花落了满阶时,承欢殿的窗棂总是透着暖融融的光。沈微坐在窗边的软榻上,手里拿着一方素色锦帕,正细细绣着一朵并蒂莲,榻边的地毯上,两个小小的身影正围着一堆木陀螺嬉闹。
“阿兄,你慢些!再转快些陀螺就要倒了!”三岁的刘珩穿着一身鹅黄色的小朝服,肉乎乎的小手攥着拨杆,却不敢真的用力,只睁着圆溜溜的眼睛,巴巴地看着身旁的男孩。
男孩约莫五岁,眉眼间已能看出几分刘恒的清俊,正是太子刘曜。他握着拨杆的动作沉稳,手腕轻轻一旋,木陀螺便在地毯上转得飞快,发出轻微的“嗡嗡”声。听到弟弟的话,他回头看了一眼,嘴角勾起一抹浅淡的笑:“别怕,跟着我学,慢慢来。”
沈微放下锦帕,看着两个孩子的模样,眼底满是温柔。当年她刚册封皇后不久,便生下了刘曜,三年后又有了刘珩。刘恒对这两个孩子格外疼爱,只要处理完朝政,便会来承欢殿陪他们玩耍,有时甚至会亲自教刘曜读书写字,教刘珩骑马射箭。
“陛下回来了!”殿外传来侍女的通报声,沈微刚起身,就看到刘恒穿着一身常服走了进来,身上还带着淡淡的朝露气息。
“父皇!”刘曜和刘珩看到刘恒,立刻丢下手中的陀螺,快步跑了过去。刘恒弯腰将两个孩子抱了起来,一个放在左腿,一个放在右腿,脸上满是笑意:“今日在书房乖不乖?有没有听母后的话?”
“乖!”刘珩抢先说道,小脑袋在刘恒的怀里蹭了蹭,“我和阿兄今天还背了《诗经》呢,母后还夸我们了!”
刘恒看向沈微,眼神里满是宠溺:“辛苦你了,皇后。”
沈微笑了笑,走上前为刘恒整理了一下衣领:“陛下处理朝政才辛苦,快坐下歇歇吧,我让人备了你喜欢的莲子羹。”
刘恒抱着两个孩子坐在软榻上,刘曜靠在他的怀里,轻声问道:“父皇,今天先生说,当年您在代地的时候,曾和母后一起对抗疫病,还打败了吕后的大军,是真的吗?”
刘恒愣了一下,随即笑着点了点头:“是真的。那时候你母后可勇敢了,为了找治疗疫病的药材,还亲自去了深山,差点受伤。”
刘珩睁大眼睛,好奇地问道:“母后,深山里是不是有很多老虎和狼呀?你不怕吗?”
沈微摸了摸刘珩的头,温柔地说道:“怕呀,可是那时候有很多百姓都生病了,还有很多像你一样小的孩子,母后不能怕。只要能救他们,再危险的事情,母后都愿意去做。”
刘曜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眼神变得坚定起来:“父皇,母后,等我长大了,也要像你们一样,保护百姓,做一个好皇帝。”
刘恒听到这话,心里十分欣慰,他轻轻摸了摸刘曜的头:“好,父皇相信你,一定会成为一个好皇帝。不过现在,你要先好好读书,学好本事,才能保护好百姓,保护好弟弟和母后。”
“嗯!”刘曜重重地点了点头。
这时,侍女端着莲子羹走了进来,沈微接过,先给刘恒舀了一勺,然后又给两个孩子各舀了一小碗。刘珩捧着小碗,小口小口地喝着,脸上满是满足的表情。
夕阳透过窗棂,洒在承欢殿里,将一家人的身影拉得长长的。刘恒看着身边的沈微,又看了看怀里的两个孩子,心里满是幸福。他想起当年在代地的日子,想起那些艰难险阻,想起沈微一直陪在他身边,不离不弃。如今,他不仅拥有了天下,还拥有了一个幸福的家庭,这便是他此生最大的圆满。
沈微感受到刘恒的目光,抬头看向他,两人相视一笑,眼神里满是默契和爱意。他们知道,当年的风风雨雨早已过去,如今的长安,国泰民安,百姓安居乐业,而他们的孩子,也会在这片和平的土地上,健康快乐地成长,继承他们的意志,守护好这大好河山。
夜色渐深,承欢殿里的灯还亮着,偶尔传来孩子们的笑声和刘恒、沈微温柔的话语。这温暖的画面,就像一幅美好的画卷,永远定格在长安的夜色里,成为了一段流传千古的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