馆内一角,基础训练区。汗水滴落在崭新的蓝色垫子上,洇开深色的斑点。孙小雨咬着牙,身体绷得像一张拉满的弓,正对抗着腿部爆发力测试仪的强大阻力。她的脸因为用力而涨红,脖颈和手臂的肌肉线条贲张,每一次蹬伸都伴随着从喉咙深处挤出的低沉嘶吼。旁边的数据显示屏上,峰值力量数值在艰难而稳定地攀升。
“核心!锁死!别让腰塌!” 林晚的声音不高,却像精准的标尺,穿透器械的嗡鸣。她站在一旁,教练服袖口挽起,露出的小臂线条结实流畅。岁月沉淀了她的锋芒,淬炼出洞察秋毫的沉静目光。她的视线没有离开孙小雨的动作细节——脚踝的角度,髋部发力的瞬间,肩胛下沉的微妙趋势。
“脚踝内扣了半度!发力轴心偏了!重来!” 指令简洁,不容置疑。
孙小雨重重喘息,汗水流进眼睛刺得生疼。她没有抱怨,只是用力抹了把脸,眼神里的那簇火苗在疲惫中烧得更旺。她调整呼吸,重新摆好姿势。十七岁的“高龄”,曾被无数人判了“死刑”的身体,在林晚近乎严苛的“磐石之路”训练法下,正经历着脱胎换骨的淬炼。她的目标,不再是传统体操的柔美线条,而是力量、稳定与冲击力——那条属于她的、独一无二的“磐石腾跃”之路。
“好!这次对了!” 当孙小雨完成一组近乎完美的爆发蹬伸,数据冲上新高点时,林晚眼中闪过一丝赞许,快得如同流星,“记住这个感觉!骨头缝里烧出来的劲儿,才是你自己的!”
“永恒托举”神经交互中心。
这里与热火朝天的训练馆截然不同,空气里是服务器低沉的嗡鸣和精密仪器特有的冷却剂气味。巨大的曲面屏幕分割着不同的数据流:孙小雨实时的力量曲线、训练馆各区域的生物力学捕捉画面、全球接入“意志传承”系统的残障运动员适配反馈… 而在中央最醒目的位置,是一个高度拟真的虚拟空间——一片由流动的月光和数据星河构成的无限高低杠场地。
陈星坐在特制的交互椅上,头戴轻量化的高敏度神经传感环。她的双手没有放在轮椅扶手上,而是自然垂落,指尖连接着细微的传感导线。她的目光穿透实体屏幕,仿佛直接凝视着那片虚拟的月光星河。
在她面前,悬浮着一组极其复杂、如同星辰运行轨迹般的参数模型。这是基金会团队为一名远在巴西、患有重度脊髓损伤、仅能微弱控制颈部肌肉的年轻男孩“卢卡斯”定制的“微光悬垂”动作雏形。难点在于如何将他极其有限的颈部神经信号,放大并精确转化为虚拟杠面上的微幅摆动和重心调节。
陈星的眉头微蹙,意识如同最精密的探针,在虚拟杠面和卢卡斯的神经信号模拟模型之间穿梭。她的指尖无意识地、极其轻微地颤动着,传感导线将她的意念波动转化为数据流,注入模型。
“卢卡斯颈部左转信号强度不足…虚拟杠面右摆响应延迟0.3秒…” 旁边的工程师低声汇报难点。
陈星没有回应。她闭上眼,屏蔽掉所有杂音。脑海中浮现的,是自己第一次驱动“天穹”外骨骼时,那种用尽全部意志去“想”、去“命令”身体的艰难感觉。那种感觉,比任何数据都更真实。
她尝试着,不再仅仅优化冰冷的参数,而是将自己的“意念驱动”经验,通过神经传感环逆向输出,模拟成一种温和的、引导性的“神经共鸣”信号,注入卢卡斯的模型。
虚拟空间中,代表卢卡斯动作的光点模型,原本卡顿的右摆动作,突然变得流畅了一丝!虽然幅度极小,但那种迟滞感明显减弱!
“有变化!共鸣信号注入点C7区,响应效率提升15%!”工程师的声音带着惊喜。
陈星睁开眼,深潭般的眼底掠过一丝不易察觉的波动。她看向中央屏幕角落的一个小窗口——那是基金会纪念厅的实时画面。巨大的维生装置静静矗立,屏幕上那条永恒的平直线,在柔和的光线下,仿佛与虚拟空间中流动的数据星河遥相呼应。
她的指尖再次微动,指令通过眼控系统无声发出:
「提取我的C7区初期驱动模式,建立‘共鸣引导’算法模型。同步至卢卡斯适配组。」
指令发出。陈星的目光重新落回那片虚拟的月光星河。她仿佛看到,在遥远的巴西,一个无法动弹的男孩,正通过这冰冷的数据星河,第一次微弱地、却真实地“触碰”到了属于自己的那根虚拟杠面。
黄昏。希望学校天台。
夕阳将天边染成壮丽的金红。林晚和孙小雨并排坐在长椅上,看着远处工地上最后一批脚手架被拆除。晚风带着凉意,吹拂着孙小雨汗湿的鬓角。
“林教练,”孙小雨的声音带着训练后的疲惫,却异常清晰,“今天…我感觉到了。”
“感觉到什么?”林晚问。
“那块‘石头’,”孙小雨指了指自己的心口,“在烧。像您说的,烧得骨头都在响。”她顿了顿,看向林晚,“陈焰奶奶当年…看着您的时候,是不是也是这种感觉?”
林晚微微一怔,目光投向天边最后一抹熔金般的晚霞,仿佛穿透了时光。省队冰冷角落里的镁光灯,陈焰轮椅碾过地板的“咕噜”声,嘶哑的“再高一点”,还有那无数次隔空伸出的、颤抖的双手… 画面纷至沓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