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御书房议事会召开仅有两天时间,苏瑶与苏烈全身心投入准备工作。苏瑶日夜翻阅典籍,结合盛国国情与朝堂局势,整理出一份详尽的改革建议。她深知此次参会责任重大,容不得丝毫差错。
与此同时,林婉儿在自己宫中与亲信密谋。她眼神阴鸷,声音低沉地说道:“此次苏瑶竟敢参加议事会,这是她自寻死路。你们去联络几个支持改革且与武勋集团有仇的大臣,让他们在议事会上故意刁难苏瑶,务必让她下不来台。”亲信们领命而去,分头行事。
很快,林婉儿联络的几位大臣得知此事,他们本就对武勋集团心怀不满,又得了林婉儿的好处,自然乐意配合。其中一位姓王的大臣冷笑道:“一个女子也想参与朝堂大事,简直荒谬。此次定要让她知道,朝堂不是她能撒野的地方。”
而在皇宫御书房,萧御也在为议事会做着最后的准备。他深知此次会议关乎改革成败与朝堂稳定,必须谨慎对待。想到苏瑶也将参会,他心中莫名多了几分期待,同时也隐隐担忧她会在会上遭遇刁难。
终于,议事会召开之日来临。御书房内,气氛庄重而压抑。支持文治改革的大臣与武勋集团的代表们分坐两旁,苏瑶身着素色锦袍,与苏烈一同步入书房。她目光坚定,虽为女儿身,却毫无惧色。
萧御端坐在主位,环视众人后,神色严肃地开口:“今日召集诸位,是为了共同商讨文治改革之事。希望各位能摒弃成见,以盛国大局为重,畅所欲言。”
会议伊始,双方代表便展开激烈交锋。支持改革的大臣率先发难:“武勋集团手握重兵,长久以来尾大不掉,严重阻碍改革推行。必须大幅削减其兵权,改革方能顺利进行。”
武勋集团代表立刻反驳:“我等为盛国出生入死,守卫边疆,怎能如此过河拆桥?削减兵权,谁来保家卫国?”
苏瑶见双方僵持不下,起身行礼后,缓缓说道:“诸位大人,改革旨在强国富民,并非削弱某一方势力。武勋集团为盛国立下汗马功劳,不可忽视;但改革亦是大势所趋,不容置疑。依苏瑶之见,可设立军屯制度,让部分士兵在边疆屯田,战时为兵,闲时为农。如此,既能减轻国家军费负担,又能保证边疆稳定,为改革提供坚实后盾。”
众人听闻,皆露出思索之色。萧御微微点头,示意苏瑶继续说下去。
苏瑶深吸一口气,接着道:“此外,在官员选拔方面,可适当增加武勋子弟进入文官体系的渠道。一来能让武勋集团参与到改革进程中,二来也能促进文武融合,打破文武隔阂。”
苏瑶的提议有理有据,让在场不少人暗自点头。然而,林婉儿联络的王大臣却冷哼一声,阴阳怪气地说道:“苏姑娘,你不过是个女子,朝堂大事岂容你在此大放厥词?你这提议,不过是为武勋集团谋私利罢了。”
苏瑶心中一怒,但仍强压怒火,镇定回应:“王大人,苏瑶虽为女子,但一片赤诚之心只为盛国。所言句句皆是深思熟虑,旨在平衡各方利益,推进改革。若王大人有更好的办法,不妨说出来,让大家一同探讨。”
王大臣被苏瑶怼得一时语塞,脸色涨得通红。他恼羞成怒,正欲再次发难时,萧御开口道:“王爱卿,苏姑娘所言不无道理。此次议事会,本就是为了集思广益。若你没有建设性意见,便莫要再无端指责。”
王大臣心中虽有不甘,但也不敢违抗圣意,只得坐下。
就在这时,林婉儿安排的另一位李大臣站了起来,手中拿着一份奏折,说道:“陛下,臣近日听闻一些关于苏将军府的传言,说苏府私下囤积粮草,意图不轨。此事关系重大,还望陛下彻查。”
此言一出,全场哗然。苏烈脸色一变,起身说道:“陛下,这纯属污蔑!我苏家世代忠良,怎会做出此等大逆不道之事?定是有人蓄意陷害。”
萧御眉头紧皱,看向李大臣:“李爱卿,你说苏府囤积粮草,可有证据?”
李大臣心中早有准备,他说道:“陛下,臣虽无确凿证据,但传言并非空穴来风。苏府近年来在各地购置田产,且与一些粮草商人来往密切,不得不让人怀疑。”
苏瑶心中明白,这是林婉儿等人的阴谋,意在扰乱议事会,抹黑苏家。她迅速冷静下来,说道:“陛下,苏府购置田产,乃是为了安置退伍老兵及其家属,让他们能有安身立命之所。至于与粮草商人来往,那是因为军中粮草供应需提前筹备,确保边疆将士无后顾之忧。这些都是为了盛国的安稳,并无任何不妥。”
萧御思索片刻,觉得苏瑶的解释合情合理。他看向李大臣,严肃说道:“李爱卿,无凭无据,不可随意污蔑大臣。此事若查无实据,朕定不轻饶。”
李大臣心中有些害怕,但仍强装镇定:“陛下,臣只是听闻传言,为了盛国的安危,不得不谨慎。”
萧御挥了挥手:“此事暂且搁置。今日议事会,还是要以改革事宜为重。”
然而,经此一番波折,议事会的气氛变得更加紧张。支持改革的大臣与武勋集团代表之间的矛盾似乎进一步激化。苏瑶深知,此次阴谋虽暂时被化解,但后续麻烦恐怕不会少。而她与萧御之间,在这场激烈的朝堂纷争中,情感也仿佛被卷入了复杂的漩涡,未来充满了未知与变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