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的热浪裹挟着蝉鸣,将南方这座小城烘烤得发软。李星晓站在高二(3)班的门口,手指无意识地抠着校服裙摆,崭新的帆布鞋在地上碾出细小的褶皱。分科后的第一次分班,走廊里挤满了抱着书本的学生,此起彼伏的交谈声像煮沸的水,而她却像一粒沉入杯底的茶叶,在喧嚣中独自沉浮。
深吸一口气,她跨进教室。阳光透过斑驳的梧桐叶,在课桌上切割出不规则的光斑。后排零星坐着几个早到的同学,有人在补暑假作业,笔尖摩擦纸张的沙沙声混着远处操场传来的橡胶跑道气味,织成一张闷热的网。就在这时,走廊尽头传来金属拉链滑开的轻响,李星晓下意识抬头,看见一个身影逆着光走来。
晨光像融化的蜂蜜般流淌在少年身上,白衬衫领口微微敞开,露出一小片冷白的皮肤,校服外套随意搭在臂弯,碎发被晨风掀起几缕,在阳光里镀着毛茸茸的金边。他侧身与班主任交谈时,下颌线在光晕里若隐若现,喉结随着说话的节奏轻轻滚动。李星晓感觉心跳突然漏了一拍,手中的课本险些滑落,慌忙去扶时,金属笔盒“啪嗒”掉在地上,清脆的声响引得前排同学纷纷侧目。
少年闻声转过头,浅褐色的眼眸像浸着晨露的玻璃珠,清冷却不疏离。他弯腰帮她捡起笔盒时,袖口掠过她手背,带着雪松味的洗衣粉气息混着阳光的暖意,让李星晓的耳垂瞬间烧了起来。“谢谢。”她的声音轻得像蚊子,说完便逃也似的走向自己的座位。
“大家安静。”班主任敲了敲讲台,粉笔灰簌簌落在黑板右上角“欢迎新同学”的字样旁,“这是新转学来的林砚修同学,全国数学竞赛蝉联冠军,这次直接分到咱们班。”
掌声稀稀拉拉地响起,李星晓盯着自己在课本上无意识画下的圈圈,耳朵却竖起捕捉每一个细节。前排传来挪动椅子的声响,她偷偷抬起眼睫,看见少年落座在斜前方第三排,阳光正正落在他微弯的脊梁上,把蓝色校服染成温柔的浅紫。他从帆布包里掏出一本《数学分析原理》,封皮边角微微卷起,显然被反复翻阅过。
数学课代表抱着一摞卷子走进来,纸张碰撞的哗啦声打断了李星晓的思绪。当试卷传到她手中时,她才发现第一道大题就是三角函数综合题——正是她最头疼的题型。咬着笔杆思考时,她的目光不受控地飘向前方,看林砚修骨节分明的手指捏着银色钢笔,在纸面写下漂亮的连笔字。每当他低头思考,后颈的碎发就会随着呼吸轻轻颤动;解出难题时,睫毛会在眼下投出细小的阴影。窗外的香樟树沙沙作响,偶尔有光斑掠过他的侧脸,将那道轮廓切割成忽明忽暗的油画。
午休时分,李星晓抱着习题集去办公室,在走廊转角又撞见林砚修。他倚着栏杆仰头喝水,喉结滚动的弧度让她想起清晨阳光下的侧影。察觉到有人靠近,少年放下矿泉水瓶,嘴角勾起礼貌的弧度:“同学,借过。”声音像是冰镇过的汽水,带着少年人特有的清亮。
日子一天天过去,李星晓养成了早到教室的习惯。她总是坐在座位上假装早读,余光却盯着教室门口。当林砚修的身影准时出现在七点十分,当他经过她座位时带起的风轻轻拂过她的发梢,她就会觉得这一天都有了期待。她开始收集与他有关的所有碎片:知道他总是在课间去图书馆,喜欢把铅笔削得尖尖的,做数学题时习惯咬笔帽,连草稿纸上的字迹都要反复临摹。
第一次月考结束后,成绩单张贴在公告栏。李星晓在年级前五十的名单里找到了林砚修的名字,而自己的名字则排在三百开外。那天傍晚,她站在夕阳下,看着榜单上两个相隔甚远的名字,突然意识到他们之间隔着一条难以跨越的鸿沟。
“又在看他?”苏晴不知何时出现在她身后,伸手戳了戳她的肩膀,“喜欢就去追啊,总比每天偷偷看强。”
李星晓慌忙摇头:“我和他......根本不是一个世界的人。”她想起上周数学随堂测试,林砚修提前半小时交卷,而自己对着最后两道大题抓耳挠腮;想起他在物理课上对答如流,而自己连老师讲的公式都记不全。这种差距,就像隔着毛玻璃看风景,明明近在咫尺,却永远触不可及。
深秋的雨总是来得猝不及防。那天放学,李星晓站在教学楼门口望着倾盆大雨发愁,书包里的折叠伞上周借给了生病请假的同学。正犹豫要不要冒雨跑回家时,头顶突然绽开一片深蓝色。她抬头,看见林砚修撑着伞站在身旁,雨滴顺着伞骨滑落,在地面溅起细小的水花。
“顺路吗?”他问,声音被雨声打散。
李星晓感觉喉咙发紧,点点头。伞下的空间很小,她几乎能听见彼此的呼吸声。林砚修刻意将伞倾向她这边,自己的右肩很快被雨水洇湿。走过十字路口时,一辆汽车飞驰而过,溅起的水花差点弄脏她的裙摆,林砚修下意识伸手将她往内侧拉了拉,指尖短暂的触碰像电流般传遍全身。
“谢谢。”到家楼下时,李星晓红着脸道谢。林砚修摇摇头,转身走进雨幕,深蓝色的伞很快消失在朦胧的雨帘中。她站在原地,摸了摸发烫的脸颊,连雨水打湿了鞋子都浑然不觉。
那天之后,李星晓发现自己更加难以克制对林砚修的关注。她开始认真做笔记,熬夜刷题,只为了能在数学作业上多拿几分,能在讲台上领试卷时,与他的距离更近一些。她的努力渐渐有了成效,期中考试时,她的数学成绩从及格线跃升到了班级前十。
发试卷那天,林砚修转头看她的眼神里多了几分惊讶:“进步很快。”简单的四个字,却让李星晓的心跳快得像要冲出胸腔。她支支吾吾地回答:“只是......运气好。”
日子在刷题与偷瞄中悄然流逝,转眼到了高二下学期。樱花盛开的季节,校园里到处飘着粉白色的花瓣。某天午休,李星晓在图书馆找资料时,偶然发现林砚修坐在靠窗的位置。阳光穿过纱帘,在他身上洒下细碎的光斑,他专注地翻着一本英文原版书,睫毛在眼下投出长长的阴影。
李星晓鬼使神差地在他对面坐下,翻开一本习题集。笔尖悬在纸上许久,她才发现自己一个字都写不进去。正当她犹豫要不要鼓起勇气搭话时,林砚修突然抬起头:“这道题,用拉格朗日定理会更简单。”
他指着她草稿纸上未写完的数学题,修长的手指在纸面划出辅助线。李星晓感觉呼吸都停滞了,只能机械地点头,看着他的笔尖在纸上移动,听着他低沉的嗓音讲解解题思路。阳光渐渐西斜,当他合上书本起身时,李星晓才发现自己的手心全是汗。
“谢谢。”她小声说。
林砚修微微颔首:“有问题可以随时问我。”说完便转身离开,留下李星晓坐在原地,望着他的背影消失在书架之间。窗外的樱花随风飘落,有几片落在她的习题集上,像是春天寄来的情书。
然而,这份悸动很快被一场突如其来的变故打破。新学期开始,班里转来了一位叫叶柔的女生。她有着一头柔顺的长发,笑起来眼睛弯弯的,像月牙一样好看。更重要的是,她也是数学竞赛生,和林砚修有着许多共同话题。
李星晓看着他们在课间热烈讨论习题,一起去图书馆,甚至放学时并肩走出校门,心里像是被塞进了一团乱麻。她开始刻意避开林砚修,不再找他问问题,连目光都不敢与他交汇。而林砚修似乎也察觉到了她的变化,有好几次在走廊上相遇,他都欲言又止,最终只是点点头擦肩而过。
这种疏离一直持续到高三上学期。那天,李星晓在整理书桌时,不小心将日记本掉在地上。当她手忙脚乱去捡时,却发现日记本被风翻开,里面密密麻麻写满了对林砚修的暗恋。更可怕的是,林砚修正站在她身后,目光直直地盯着摊开的页面。
空气瞬间凝固。李星晓感觉血液冲上头顶,大脑一片空白。她想解释,想把日记本抢回来,却发现自己的手脚都不听使唤。林砚修弯腰捡起日记本,指尖轻轻抚过那些字迹,良久才抬起头:“为什么不告诉我?”
他的声音很轻,却像重锤般砸在李星晓心上。她张了张嘴,眼泪却先一步落了下来:“因为......我知道我们不可能。”说完,她转身跑出教室,留下林砚修站在原地,手中的日记本被攥出褶皱。
那天之后,李星晓请了三天假。再回到学校时,她发现课桌上放着一本新的笔记本,扉页上是林砚修工整的字迹:“这是我整理的数学笔记,希望对你有帮助。”翻开笔记本,里面不仅有详细的解题思路,还有很多鼓励的话:“别放弃”“你可以的”“一起加油”。
从那以后,他们的关系似乎有了微妙的变化。林砚修会在课间主动给她讲题,会在她遇到难题时递来写着提示的纸条,会在放学时等她一起去食堂。但李星晓始终不敢再往前一步,她害怕一旦说破,连现在这种小心翼翼的相处都会失去。
高考倒计时一百天那天,学校举行了誓师大会。当李星晓站在操场上,看着林砚修在人群中认真听校长讲话的侧脸,突然意识到,或许有些感情,不必非要一个答案。能在最美好的年纪遇见他,能和他一起为梦想奋斗,就已经足够幸运。
那天晚上,李星晓在日记本上写下:“你是我青春里最美的侧影,是我解不开的习题,也是我不想解开的谜题。”窗外的月光洒在纸页上,将这些字迹镀上一层温柔的银边。而她知道,无论未来如何,这段藏在晨光里的暗恋,都会成为她生命中最珍贵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