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假期第三天,简舟背着鼓鼓囊囊的包,包里塞着露营帐篷、冲浪板、钓鱼竿,还有整套潜水装备,趁着天蒙蒙亮,独自往海边赶。晨风卷着咸涩气息扑在脸上,小冷的“规划人格”瞬间接管思绪:“潮汐表显示七点涨潮,冲浪窗口期两小时,潜水要避开正午阳光直射……”话没说完,小热的“浪漫分支”蹦出来,盯着破晓的天际线直咂舌:“这朝霞像打翻的颜料盘,发朋友圈得配‘奔赴海涯的第一缕光’,再加上数学函数拟合光影的公式推导!”小冷立刻冷哼:“先记下来,等冲浪完推导,别耽误行程节奏。”
到了海边,细沙漫过脚背,海浪正温柔拍岸。简舟刚支起钓鱼竿,小怒的“竞争人格”就炸毛:“隔壁大爷钓了三条了,咱不能输!得研究鱼群习性,算潮汐流速对鱼咬钩的影响!”小悲的“脆弱分支”缩在意识角落:“要是钓不到鱼,装备白带了咋办……海浪这么大,冲浪会不会摔惨呀……”简舟笑着摇摇头,把鱼饵甩进海里,小冷调动“理性分支”,开始计算水流速度与鱼竿摆幅的关系,小热却盯着海天交界,把浪花的形态比作二次函数曲线,嘴里嘟囔“这浪峰到浪谷的落差,像极了函数的极值变化”,听得小冷直磨牙,却让简舟莫名觉得有趣。
冲浪板刚推到水里,小热瞬间“接管”身体,踩着浪尖疯蹿,嘴里喊着“这浪是大自然的即兴演奏,咱是浪上的音符”,小冷在意识里疯狂测算“冲浪板与海浪的夹角、重心偏移量,这些数据够写篇数学建模论文”,小怒盯着远处比自己冲得远的身影,铆足劲加速:“超过前面那家伙,咱就是浪里最靓的崽”,小悲则在每次失重下落时,吓得声音发颤:“要摔下去了要摔下去了……” 直到冲上沙滩,简舟浑身湿透,躺在沙地上喘气,意识里四个人格还在吵,小热炫耀“刚才那波浪冲得,艺术与数学的完美融合”,小冷强调“是物理力学的精准应用”,小怒嚷嚷“靠的是竞争精神”,小悲小声嘀咕“还好没摔”,简舟却觉得,这乱糟糟的吵闹,比单一人格的安静有趣多了。
午后,简舟换上潜水装备,往海里沉去。小冷的“严谨分支”启动:“海水压强随深度变化公式,能见度与光线折射的关系……” 刚到海底,小热的“浪漫分支”直接沸腾,盯着珊瑚群和游弋的鱼群,兴奋得不行:“这是大海的地下画廊!每片珊瑚的形态,都像抽象派数学雕塑,咱把这些形状用函数建模,能搞出超酷的艺术展!” 小怒看着穿梭的热带鱼,眼睛发亮:“看谁能数清鱼群数量,这是和大海的竞争游戏”,小悲却被偶尔游过的黑影吓到,声音带着颤:“会不会有大鲨鱼呀,咱别待太久……” 简舟跟着鱼群游,看阳光透过海水碎成光斑,听自己呼吸在面罩里的回响,意识里的吵闹声,倒成了海底奇妙世界的背景音。等回到海面,小冷整理着潜水数据,小热回味着海底的浪漫,小怒清点“战胜深海恐惧”的战果,小悲庆幸“平安回来”,简舟抹把脸,觉得每个人格都在这场潜水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乐趣。
傍晚,简舟在沙滩支起帐篷,捡来 driftwood(浮木 ) 垒起篝火。暮色漫上海岸时,他抱着吉他弹唱,小热跟着旋律在意识里哼着即兴曲调,把海浪声编进和弦;小冷计算着吉他弦振动的频率、篝火光影的变化周期;小怒跟着节奏跺脚,喊着“把气氛搞起来,比篝火晚会上的其他人都嗨”;小悲听着歌声,偷偷在意识里织“温馨网”,担心火星溅到帐篷,却又被这自由的氛围感染。夜渐深,海浪拍岸声成了摇篮曲,简舟裹着睡袋,听着意识里四个人格分享一天的“感悟”:小冷说收集了超多维数据,小热攒了一堆浪漫灵感,小怒宣告“海涯挑战成功”,小悲怯生生说“原来海边这么好玩,没想象中可怕”。
简舟望着夜空繁星,明白这场独自的海边之旅,就像一场人格的狂欢派对。那些藏在主人格下的小脾气、小爱好,在海浪、沙滩、星空里,找到了肆意生长的土壤。成长不是让某个人格“闭嘴”,而是让小冷的严谨、小热的浪漫、小怒的竞争、小悲的脆弱,都成为拥抱世界的独特触角。下次再遇到生活的浪潮,不管是数学题的晦涩,还是青春里的迷茫,这些吵吵闹闹的声音,都会陪着他,把每个挑战,都走成如这片海般鲜活、磅礴的风景,而更多人格分支的故事,正随着海风,飘向未知的、闪闪发光的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