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陆逊去世后,儿子陆抗扶灵回乡安葬,随后入宫面见孙权。
孙权早料到他会来,特意攥着一张皱巴巴的奏表等着他。那张奏表正是当年杨竺诬告陆逊的二十条罪状。
说起来,陆抗和孙权还有亲戚关系呢!他是孙策的外孙,孙权的侄外孙。按说孙权不该为难小辈,可他实在太着急了,迫不及待想从陆抗嘴里问出点什么。
一见面,孙权二话不说,直接把陆抗拽到跟前,指着奏表一条条质问。陆抗一看,这都什么乱七八糟的?每条罪名都荒唐至极!他不慌不忙,逐条反驳,有理有据。
孙权动摇了。其实他本来就不太信陆逊会谋反——当初看到这份奏表时,他只是骂了几句,既没罢官,也没降职,陆逊的丞相之位稳如泰山。可现在,他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真的错怪了陆逊。
懊悔之下,孙权一把火烧掉了那二十条罪状,连同自己责骂陆逊的诏书也一并焚毁。
2.
时间飞快流逝,转眼从陆逊去世的春天来到了夏天。
这一年天气格外反常。暴雨倾盆,洪水肆虐,雷电交加。孙权本以为躲在宫里就平安无事了,谁知“轰”一声巨响,闪电劈中了宫殿前的门柱。
“这是老天在替伯言鸣冤啊!”孙权狠狠拍了下自己的脑袋,“我这是亲手折断了东吴的栋梁!”
可后悔也晚了。因为之前的错误,太子孙和势力大减,已经不适合继位;鲁王孙霸更不行。选谁呢?孙权想到了三岁的小儿子孙亮。
“年纪小怕什么?总会长大的!孩子就像白纸,我亲自教导,定能把他培养成一代明君!”这番豪言壮语听着雄心勃勃,实则只是自我安慰。可眼下,除了孙亮,他确实没别的选择。
尽管孙权想法变了,事情兜兜转转,却还是落进了孙鲁班的算计里——废太子、孙和孙霸两败俱伤、王夫人没能当上皇后……看似有变,实则一切仍在她的掌控之中。
孙权比刘备年轻,比曹丕长寿,因此亲眼见证了蜀汉和曹魏的衰败:刘禅不理朝政,全丢给诸葛亮和李严;曹芳大权旁落,眼睁睁看着曹爽和司马懿斗得你死我活。
如果他再细心点,把蜀魏当镜子照照,或许会发现孙亮根本不是太子的最佳人选。
难道东吴也要步他们的后尘?为什么三个国家的结局如此相似?
3.
几年后,孙亮六岁了。孙权正式废黜孙和,赐死孙霸,立孙亮为太子,其母潘氏为皇后。
可老天爷似乎铁了心要让东吴灭亡,接连降下凶兆:狂风怒号,江河咆哮,巨浪如雪崩般席卷而来。最让孙权心惊的是——父亲孙坚陵墓前的松柏,竟被狂风连根拔起!
这下,孙权终于醒悟了。他立刻下令废黜孙亮,重新立孙和为太子。
但孙鲁班哪肯答应?她带着潘皇后和一帮亲信,天天在孙权耳边念叨:“不能废太子啊!这可是为了东吴的江山社稷!”
年迈的孙权被吵得头疼,不耐烦地摆摆手:“算了算了,随你们折腾吧!”
醒悟的孙权等于没醒悟的孙权。老天爷继续折磨他,很快,孙权病倒了。
4.
"我的和儿......我欠你的太子之位......伯言?.....我的东吴大业......佑我东吴啊......"孙权虽病,但还算清醒,知道这些话只能在心里想,不能说。近有一心盼儿子称帝的潘皇后,远有随时准备搞事情的孙鲁班。
而潘皇后看似就悲伤地趴在孙权床前,内心却早已飞跃数百年,寻思刘邦的吕皇后当时是如何掌权的,自己也跃跃欲试了。
擅长洞察人心的孙鲁班一眼看穿潘皇后的心思,冷笑一声,果断地对宫女下令:“杀!”
宫女们面面相觑:“杀了她容易,可事后追查起来,我们岂不是都得死?”
“怕什么?”孙鲁班轻飘飘地说,“就说……是她生前害死的人来索命了。”
终于,在病中又一次醒来的孙权,惊讶地发现皇后居然死在了自己前头。“病的明明是我,她怎么先走了?”他召来宫女质问。
“回陛下,皇后……是被她害死的冤魂报复了……”
孙权根本不信这套鬼话:“查!给我彻查!”
可这事哪查得清?牵扯到孙权的女儿孙鲁班,最后只能杀几个宫女顶罪,不了了之。
很快,孙权也咽气了。他的灵魂被仙界收走,和本时空其他的魂魄聚在一起——当然,里面没有陆逊。陆逊的灵魂设下了一个封印阵,回建安六年去了呀……
从陆逊去世到孙权驾崩,短短一年间,东吴朝堂动荡不安,没有一天太平日子。这,或许就是上天对孙权最后的惩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