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核”个性化设置模块的设计工作,如同一台精密的机器,在紧张而有序的氛围中高速运转。唐逢歌被正式纳入王薇主导的子项目小组,负责“视觉主题”和“交互反馈”两个核心部分。这既是信任,也是巨大的压力。
她像一块被投入激流的海绵,疯狂地吸收着一切。小组讨论、技术对接、用户调研报告分析……她不再满足于被动执行,而是主动提问,积极思考,将王薇提到的每一个细节都记在本子上,反复琢磨。那份被宋闻斥为“异想天开”的教训,像一根无形的鞭子,时刻抽打着她,让她对每一个决策都力求严谨、有据可依。
她的工位挡板上,除了之前的技术流程图,又贴上了用户调研热力图的打印件、色彩心理学参考表,以及一张被她画得密密麻麻的“轻量化情感设计实现路径”思维导图。上面清晰地标注着她构思的几种方案:“呼吸式色彩反馈”、“触感隐喻”、“状态微光提示”,每一项旁边都详细列出了技术可行性分析、可能的风险点以及预期的用户价值。
“逢歌,用户研究组那边反馈,关于‘色彩情感映射’的问卷数据出来了,大部分用户确实倾向于将柔和的暖色渐变与‘舒适’、‘确认’感联系起来,冷色快速闪烁则容易联想到‘警告’或‘错误’。”同组的同事小林将一份报告递给她。
“太好了!”唐逢歌眼睛一亮,接过报告迅速浏览,“这正好佐证了‘呼吸式色彩反馈’的底层逻辑!我们可以把‘任务成功完成’的反馈设计成一次非常缓慢、不易察觉的暖色明暗渐变,就像设备在‘轻轻点头’表示‘知道了’;而遇到需要用户注意的情况,比如低电量或操作错误,则用一次短暂、轻微的冷色亮度提升,类似一个无声的‘提醒’。”她一边说,一边在思维导图上飞快补充着注释。
“这个‘不易察觉’的度怎么把握?”小林提出疑问,“太明显了怕干扰,太隐蔽了用户又感知不到。”
“问得好!”唐逢歌立刻调出她这几天偷偷做的几个动效原型,“你看,我做了几个不同速度和幅度的版本,准备下周用户测试时一起放进去,让真实用户告诉我们哪个‘度’最自然、最无感,又能传递出情绪信号。”
她的思路清晰,准备充分,连可能的测试方案都提前想好了。小林看着她专注而充满干劲的样子,由衷地赞道:“逢歌,你这准备做得也太扎实了!感觉比我们这些‘老人’想得还周全。”
唐逢歌不好意思地笑了笑:“被王薇姐和陈总鞭策的,不敢不周全啊。”她没提宋闻,但那份被高压淬炼出的谨慎和务实,已经刻进了她的工作习惯里。
顶层,副总办公室。
宋闻的目光从一份关于核心交互逻辑延迟优化的技术报告上抬起,落在桌角一份不起眼的项目周报上。那是设计部“星核”个性化设置子项目的进度简报。
他通常不会过多关注这种细枝末节的模块设计,但指尖却像有自己的意识,翻开了简报。目光快速扫过“视觉主题”、“交互反馈”等条目,最终停留在一个括号内的备注上:“探索轻量化情感化设计,已纳入用户测试计划。负责人:唐逢歌”。
唐逢歌。
这个名字再次闯入他的视线。那个被他当众斥责、想法“华而不实”的新人设计师。
简报里没有具体方案描述,只有这个简洁到近乎模糊的条目。但“轻量化”、“情感化设计”、“用户测试”这几个词组合在一起,却让宋闻的眉峰几不可察地蹙了一下。
她还在坚持?而且……似乎转换了思路?从之前天马行空的复杂构想,转向了“轻量化”?
一丝极其微弱的、连他自己都未曾察觉的好奇心,如同冰层下悄然涌动的水流,无声地滋生。他想起了方轻言的话,想起了那个深夜独自看资料的背影。
她到底……在做什么?那些所谓的“轻量化情感化设计”,会不会又是换汤不换药的“花架子”?
宋闻合上周报,将其推到一边,重新将目光投向核心的技术报告。然而,那份简报上那个名字和那个模糊的条目,却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小石子,在他专注的思绪深处,留下了一圈细微却无法忽视的涟漪。
一周后,“星核”个性化设置模块的第一次内部评审会在设计部的中型会议室举行。气氛不算太凝重,但参与的设计师们脸上都带着一丝紧张。王薇作为主负责人主持会议,陈锦也列席旁听。
唐逢歌坐在靠边的位置,心脏在胸腔里擂鼓。她面前摆着笔记本电脑,屏幕上正是她精心准备的“轻量化情感化设计”方案演示稿。手心微微出汗,她反复深呼吸,告诉自己:方案是扎实的,数据是支撑的,测试是计划好的。这一次,她准备好了。
各个部分的设计方案依次汇报,进展顺利。终于轮到了唐逢歌负责的“交互反馈与视觉情感化”部分。
“各位领导,同事,”唐逢歌站起身,声音清亮,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紧绷,但眼神坚定,“接下来由我汇报个性化设置模块中,关于视觉主题切换确认及关键状态提示的‘轻量化情感化设计’探索方案。”
她点开演示稿,屏幕上清晰地展示着她的设计理念和实现路径。
“核心目标:在保证系统流畅度和操作高效性的绝对前提下,通过极简、自然、低能耗的视觉或触感微变化,为用户提供超越纯功能性的、带有温度的情绪反馈,增强用户与‘星核’的情感连接度,服务于项目‘情感共鸣’的长期目标。”
开宗明义,直指核心,也巧妙地避开了“颠覆性”、“伙伴感”等可能刺激宋闻神经的词汇,转而强调“轻量化”、“服务于长期目标”。
她首先展示了“呼吸式色彩反馈”的方案。屏幕上播放着她精心制作的动效原型:当用户成功切换了一个主题后,整个设置界面的背景色并非生硬地跳变,而是以肉眼几乎难以察觉的速度,进行一次极其柔和的明暗渐变,如同一次舒缓的呼吸。她特意选择了饱和度极低的浅金色作为“确认”反馈色,并同步播放了用户调研中关于色彩情感映射的数据支持。
“动效引擎支持确认,该渐变效果对系统负载影响低于0.1%,用户焦点测试中,90%的参与者表示未感知到操作延迟,70%的参与者反馈这种变化‘令人感到舒适’或‘有种被默默确认的感觉’。”
紧接着是“触感隐喻”。她展示了利用系统内置震动马达实现的几种不同节奏的震动模式原型:一次短促、轻柔的“嗒”代表“点击确认”;两次间隔稍长的“嗒-嗒”代表“设置成功”;一次稍长、强度略高的“嗡——”代表“操作错误或警告”。
“不同震动节奏对功耗影响差异极小,均在系统允许冗余范围内。盲测中,用户能清晰区分不同节奏所代表的意义,并反馈这种触感反馈比纯视觉提示更‘有实感’,尤其在视线离开屏幕时。”
最后是“状态微光提示”。她提出了在系统状态栏边缘,增加一条极其细窄的彩色光带构想。当“星核”处于不同工作模式时,这条光带会呈现不同的柔和色彩,亮度极低,仅作为环境光的补充提示。
“该方案几乎不占用额外渲染资源,仅在模式切换时更新一次颜色值。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极其克制的、非侵入式的状态感知,让用户无需点开设置就能对环境模式有基本了解。”
整个汇报过程,唐逢歌语速平稳,逻辑清晰,每一个观点都有数据或用户反馈支撑,每一个设计细节都考虑了技术可行性和性能影响。她避开了所有宏大叙事的词汇,专注于“微变化”、“低能耗”、“自然感知”这些务实的关键词。
会议室里很安静。王薇眼中流露出毫不掩饰的赞许。陈锦也微微点头,脸上带着若有所思的表情。其他设计师则小声议论着,显然被这些既新颖又务实的点子吸引了。
“方案很巧妙,唐逢歌。”王薇率先开口,语气带着肯定,“尤其是对技术限制的理解和利用,以及用户反馈数据的支撑,做得非常扎实。这种‘轻量化情感化’的思路,在保证核心体验的前提下,为产品增添了一层细腻的温度,我认为很有价值,值得推进用户测试。”
陈锦也点头补充:“思路清晰,落地性强。把用户测试计划做详细,重点验证用户对‘无感’和‘情绪反馈’的实际感知平衡点。数据说话。”
得到两位直属领导的肯定,唐逢歌悬着的心终于落回肚子里,一股巨大的成就感和喜悦涌上心头,让她脸颊微微泛红:“谢谢王薇姐!谢谢陈总!我会尽快完善测试方案!”
会议在积极的气氛中继续进行。唐逢歌坐回位置,悄悄在桌下握紧了拳头,指尖因为激动而微微颤抖。她做到了!用最扎实的方式,守住了自己心中那点关于“温度”的星火!
评审会接近尾声时,会议室的门被无声地推开。
一道高大挺拔的身影出现在门口,带着与生俱来的低气压。
宋闻。
他似乎是路过,目光随意地扫过会议室。但当他的视线触及屏幕上还未来得及关闭的、唐逢歌方案中那个“呼吸式色彩渐变”的动效原型时,脚步几不可察地顿了一下。
会议室瞬间安静下来,所有人都下意识地挺直了背脊。王薇和陈锦立刻站起身:“宋总。”
宋闻微微颔首,目光并未在王薇或陈锦身上停留,而是直接落在了刚刚汇报完毕、脸上还带着一丝激动红晕的唐逢歌身上。那目光深邃、锐利,带着审视的穿透力,仿佛要将她整个人从里到外看穿。
唐逢歌的心跳骤然漏跳了一拍,刚刚的喜悦瞬间被紧张取代。她连忙站起身,恭敬地打招呼:“宋总。”
宋闻没有回应她的问候,他的视线移向王薇,声音低沉平稳,听不出情绪:“个性化设置的评审?”
“是的,宋总。”王薇立刻回答,语气恭敬,“刚结束‘交互反馈与视觉情感化’部分的方案汇报。”
“视觉情感化?”宋闻重复了一遍这个词,目光再次扫过屏幕上那个柔和渐变的动效原型,随即落回唐逢歌脸上,带着一丝探究,“你负责的?”
“是……是的,宋总。”唐逢歌努力让自己的声音保持平稳,但指尖已经冰凉。她仿佛又回到了那个被当众审判的会议室,无形的压力让她几乎喘不过气。
宋闻沉默了几秒。那几秒钟,对唐逢歌来说,漫长得像一个世纪。她能感觉到他审视的目光在自己脸上逡巡,带着评估,也带着一丝……她无法解读的复杂意味。
会议室里落针可闻,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等待着这位以严苛著称的副总的下文。是再次的否定?还是……
终于,宋闻再次开口,他的目光从唐逢歌脸上移开,重新看向王薇和陈锦,语气依旧是公事公办的平淡:
“方案思路,尚可。”
他只说了四个字,声音不高,却清晰地传入每个人的耳中。
尚可。
没有“华而不实”,没有“异想天开”,没有“方向错误”。仅仅是一个极其克制、甚至算得上吝啬的——“尚可”。
但这简单的两个字,落在唐逢歌耳中,却如同天籁!
不是否定!是……是某种意义上的……认可?或者至少,是不反对?
她猛地抬起头,难以置信地看向宋闻。宋闻却没有再看她,他的目光已经转向了王薇手中其他部分的报告,仿佛刚才的评价只是随口一提。
“继续吧。”他对王薇说道,然后迈开步子,走到会议桌旁,拉开一张椅子坐了下来,摆出了旁听的姿态。他高大的身影和无形散发的压迫感,让会议室刚刚轻松起来的气氛瞬间又凝重了几分。
王薇和陈锦交换了一个惊讶的眼神。宋闻竟然留下来旁听一个子模块的后续评审?这简直是破天荒!
唐逢歌也愣住了。她看着宋闻线条冷硬的侧脸,看着他专注地听着其他同事的汇报,偶尔提出一两个极其精准的技术性问题……她的大脑一片混乱。
“尚可”……他居然说了“尚可”?
而且,他还留下来了?
这代表什么?是出于对项目的关注?还是……对她这个方案,产生了一丝微乎其微的兴趣?
巨大的冲击让唐逢歌一时无法思考。她坐回位置,下意识地握紧了拳头,指甲掐进掌心带来一丝微痛,提醒她这不是梦。那点被她深埋的、小心翼翼守护的星火余烬,在经历了冰雹的摧残后,似乎……真的迎来了一缕微弱却真实的风?
会议继续进行。唐逢歌强迫自己集中精神,但眼角的余光却总是不由自主地飘向主位旁那个沉默而强大的身影。每一次他微微蹙眉,每一次他指尖在桌面无意识地轻叩,都让她心头一紧。
宋闻全程没有再对唐逢歌的方案发表任何意见,仿佛那“尚可”二字已是最终的评判。他只是听着,偶尔提问,神情专注而冷峻。
直到会议结束,他站起身,没有任何多余的表示,径直离开了会议室,如同他来时一样悄无声息,只留下满室凝滞的空气和众人面面相觑的疑惑。
“宋总今天……有点反常?”有同事小声嘀咕。
王薇看着宋闻离去的方向,又看了看还有些发懵的唐逢歌,眼中闪过一丝了然和更深的笑意。她走到唐逢歌身边,轻轻拍了拍她的肩膀,低声说:“干得漂亮,逢歌。‘尚可’从宋总嘴里说出来,已经是相当高的评价了。而且……他留下来听了全程。”
唐逢歌看着王薇鼓励的眼神,又看向会议室门口宋闻消失的方向,心湖深处,那点微弱的星火,仿佛被投入了一颗小小的氧气泡,骤然明亮了一瞬。
冰层之下,似乎真的有暗流,在悄然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