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玉梅在家待了三个月就回去上班了,中午让婆婆带着孩子去厂里给孩子喂奶。白天再加两顿奶粉就差不多了,就是奶粉票不好搞,还好刘光齐签到了一个新婚大礼包,里面就有三罐奶粉。还有之前在鸽子市里寻摸到的七八张奶粉票,差不多能喝到一岁左右。
在他儿子开始吃辅食后市面上粮食开始涨价,而贾家也快天塌了。秋收时村里亲戚迟迟没有送粮食上来,贾张氏回去要的时候才知道今年粮食大减产。交完公粮就没多少了,她大闹一通也才得到一百斤粗粮。而且以后土地回收公有,代表着这是她家最后一次能得到粮食,之后想要粮食必须下地干活才能得到。
院里聪明的人都开始屯粮食,可惜的是不止他们是聪明人。粮店已经开始限量供应,鸽子市里的粮食也不多,一有发现就被人抢购一空。
刘光齐十分庆幸自己有个签到系统和空间,虽然没有小说里的那么厉害,可是能保证他家里人在这三年里饿不死。他只是个普通人没有那么多圣母心,能帮忙他也愿意帮,只是前提是在保证他自家的情况下。
这几年签到加上他屯的,空间里棒子面有三万多斤,面粉、大米、高粱米、纯玉米面、黄豆这些也各有几百斤。最多的是红薯、土豆这些有五万多斤,其他的是干菜、腊肉、肉干和油。
刘光齐对现在的生活很满意,平淡而温馨。有了父母,妻子,兄弟,孩子,一份稳定的工作,这就是他最理想的生活。
在轧钢厂刘光齐也就是哪个机器坏了,带着工人进行修补,没事的时候画画图纸,尽量使机器节约能源,增加使用寿命。毕竟现在的国家还很贫困,缝缝补补又三年,机器能用,那就会一直用它,坏了就修,直到完全报废才会放弃。
刘光齐没有什么特别大的能力和志向,他就是想做好自己的工作,享受自己的生活。等到起风的时候护住家人,如果可以再囤积一些资本,等待开放以后作为资金。毕竟那时候他也才四十多岁,还是奋斗的年纪,他也想利用自己的先知给孩子们多留些资产。
这个年代没有计划生育,他不可能只有一个孩子,国人讲求多子多福。他父母和媳妇也不会同意只生一个孩子,反正他也没有重男轻女。
不是说他不心疼媳妇生孩子,是这个年代只有一个孩子好的人会说他疼媳妇。但是很多人只会归结到他媳妇不能生,这就是现实生活。
刘昶慢慢的长大,天天在大人吃饭的时候比比划划,想要尝一尝大人的食物。没办法他还太小,免疫力弱,大人吃的饭又大多是粗粮,可不敢让孩子吃。只能是拿大米磨成细粉给他搅成糊糊,要不就是蒸个蛋羹给他。细粮再加上鸡蛋奶粉,刘昶七八个月已经快比周岁的孩子看着大个。
跟他对比的就是贾家新生的女儿小当,因为是女儿贾张氏嫌弃没给秦淮茹吃好的,导致奶水不够。四五个月看着瘦瘦小小,要不是傻柱可怜她拿了些带油水的剩菜,说不定养不活。